而是承受責任。
他的子孫,從李奕開始,只要有兩代能承受責任,就能完成工業(yè)革命。
屆時,大勢會告訴當權者和百姓,如何去做。
即便大唐轟然倒塌,后人們也不會忘記這個轟轟烈烈的時代。
李瑄的次子李淞,聽到兄長李奕的回答,眼神一震。
雖然李淞還未成年,但他身在皇家,明白事理。
父親對他們嚴而慈,又寬順。
“仁”,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要落實。
李淞與李奕性格截然不同,他有武勇,崇拜父皇揚威邊塞的故事。
雪滿弓刀,千里奔襲,一戰(zhàn)擒雙可汗。
積年累戰(zhàn),共殲俘吐蕃士卒共五十多萬,擒吐蕃雄主尺帶珠丹。
西征大食,收復河中,逼死威名赫赫的呼羅珊總督。直接導致黑衣大食的開國君主被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篡位。
李瑄的故事,最得李淞崇拜。
是以,此次跟隨父親西征,他充滿期待。
在李淞心中,父親對兄長更嚴厲。
江山之重,縱然心中遺憾,李淞也不去埋怨。
他的母親姜月瑤也一直勸導他不爭。
因為父親一定不喜歡。
以前的故事,歷歷在目。
姜月瑤是柔和的女子,她只想自己的兒子平平安安。
經(jīng)過此事后,李淞的思維有些轉變,如果父皇問他同樣的話,他絕對不會如李奕這般回答。
他只會覺得鋼鐵是國家重器,是鎧甲,是兵器,最多聯(lián)想到農(nóng)具。
知子莫若父,李瑄大概知道兩個兒子的性格,所以沒有問李淞。
十日時間,轉瞬過去。
李瑄率領大軍離開龜茲,他準備到達碎葉城,從千泉古道進入河中的西原、柘枝地區(qū),再到達薩末鞬城。
曾經(jīng)高山絕澗一樣的千泉古道,經(jīng)過數(shù)萬戰(zhàn)俘,七年的修建,天塹變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