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絕對不會去參加早朝。
此時朝堂不倫不類,首席宰相李林甫沒有決策權(quán),李瑄只是第三宰相。
李隆基認(rèn)為李林甫老了,但他不想罷去李林甫的右相之位。
哪怕高力士暗示這樣會使矛盾越來越大,李隆基依舊無動于衷。
如果李隆基勤于朝政還好,但他偏偏只過問一些軍政大事。
他掌控權(quán)力,卻無心去理枝末。
這種怠政現(xiàn)象,使兩派力量傾斜。
在明爭暗斗中,時間邁入天寶九載三月。
李隆基并沒有兌現(xiàn)他的承諾,今日過年連續(xù)下雪,李隆基依舊在華清宮享樂。
只是再次表演的花火,讓他走出華清宮中。
天寶九載的三月下旬,李隆基從華清宮回到長安城,比以往更晚。
彈指一晃的天寶八載發(fā)生許多大事。
對李瑄意義最重大的,要當(dāng)屬裴靈溪為李瑄誕生長子。
去年八月,在李瑄徹夜難眠的等待中,母子平安。
李瑄心中的石頭終于落地。
一連數(shù)日,都沉浸在喜悅中。
李隆基按照承諾,在滿月的時候,賜李瑄襁褓中的長子為太中大夫。
這是一個標(biāo)榜身份的從四品散官,代表著身份尊貴。
李瑄為長子起名李奕,有著積累、光明的含意,李瑄希望兒子將來能博學(xué)多才,光明正大。
另外讓李瑄高興的是,去年六月,姜月瑤懷有身孕,十月霜兒也有喜。
李瑄希望她們能在今年順利誕生子女。
天寶八載,長安最有資歷的大臣,有唐以來可以與李延壽、劉知幾齊名的史學(xué)家,秘書監(jiān)吳兢逝世,享年七十九歲。
李瑄親自為他題墓志銘,贊嘆吳兢是“董狐、太史公”那樣的史家。
曾經(jīng)張說為宰相的時候,請求吳兢更改幾個字,哪怕跪地,依舊被吳兢義正言辭地拒絕:“如果順從您的請求,那么這部史書的筆法就不能算是正直的了,這怎么能讓后世相信呢?”
所以李瑄才會用董狐直筆贊美吳兢。
吳兢死后,李瑄用一個月時間,整理史料,發(fā)現(xiàn)近幾年的史料從戰(zhàn)爭到民生,以及地方事跡,都有一定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