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父親崔光遠曾是楊國忠的部下,這種干系必須洗清,才能在今后得到李瑄的器重。
“好,如能完成,必有重賞。”
李瑄讓幾名傳令兵和崔凱一起離開,方便往來聯(lián)系,探知潼關方向叛軍的動向。
有這番布置后,李瑄沒有選擇立刻回長安。
而是將李隆基、楊玉環(huán),以及一眾王公大臣,安排在咸陽城。
大軍暫時在長安西的咸陽縣城駐扎。
這樣可以瞞過潼關的探馬。
即便安祿山謹慎起見,預防對他有威脅的李瑄,但面對整個長安的財富,不會不動心。
如果計未成,安祿山不上當,不會對李瑄造成損失。
太子李亨的窮途末路
崔凱回到長安以后,將李瑄的吩咐告訴崔光遠,準備立下大功!
李瑄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果平定安祿山的叛亂,再造盛唐,威望將無與倫比。
崔光遠立刻派人去潼關,將長安獻給安祿山。
他聲稱李隆基已帶領親近之人逃往劍南,現(xiàn)長安空虛,無人防守,正是占領的好時機。
并直言李瑄已經(jīng)到達隴西郡,十天之后兵臨長安,若不抓緊,就會失去長安城中堆積如山的財富。
長安是堅城,有據(jù)城而守的可能。
潼關的大將崔乾佑剛收到安祿山“不可輕舉妄動”的命令,雖心中火熱,但不敢擅自進軍,他飛馬將消息傳遞給洛陽的安祿山。
“李隆基竟逃離長安,進入蜀地?”
洛陽的上陽宮中,安祿山聽到李隆基逃離的消息,仰天大笑,還頗為自得地道:“我就知道老皇帝怕死,會在這個時候逃離?!?/p>
潼關的勝利,更加增添安祿山的信心,并有與李瑄叫板的底氣。
以少勝多,李瑄也不一定打出崔乾佑耀眼的戰(zhàn)績。
僅用數(shù)萬兵馬,就大破唐軍名將哥舒翰十幾萬兵馬。
除此之外,他最近還收到一個好消息,河北的李光弼和郭子儀退兵了。
河北諸郡像是失去主心骨一樣,會盟搖搖欲墜,史思明、蔡希德等猛將遲早會將河北平定。
現(xiàn)安祿山正派遣武令珣和田承嗣準備南陽之戰(zhàn),剿滅唐軍江南、嶺南、山南、劍南等地北上勤王的主力,然后一舉攻破江淮,坐擁半壁江山。
惟一令安祿山遺憾的是玉環(huán)娘子也跟隨老皇帝去了蜀地,追擊已經(jīng)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