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裴寬非常輕松。一是李林甫不掌三司,失去攻擊政敵的犬牙。二是李林甫變得安分,不再有之前那種不可一世。
以前李林甫還是外,李隆基以兩京府庫的絹錢賞賜河西、隴右、河?xùn)|、朔方的兵卒。
戰(zhàn)利品運回長安九成,剩下一成獎勵有功的士兵,由李瑄分配。
最后就是關(guān)于對李瑄的封賞。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tài)度
按照勛章制度,李隆基授予李瑄玉麟勛章。
并親自選玉,交給匠人。
李隆基下令賞賜李瑄彩緞千匹,黃金五十斤,金器一百件,玉器一百件,漆器兩百件。
大唐一斤為十六兩,五十斤黃金為八百兩。
雖比起李瑄獻(xiàn)上的金銀珠寶不算什么,但這是對臣子最頂格的賞賜。
“朕曾下詔,擒殺尺帶珠丹者,封異姓王。楚國公為宗室,破敵寇、擒贊普、立天功……”
李隆基緩緩地向臺下的大臣說道。
他希望早些確定李瑄的封爵。
唐初大唐“非李姓不王”。
吳王杜伏威、燕郡王羅藝、彭城郡王劉季真、北平郡王高開道、定襄郡王胡大恩等都是作為“諸侯”追隨大唐,從而獲得了王爵,并且他們都被皇帝賜姓為李。
這也是歷朝歷代的普遍現(xiàn)象。一個諸侯擁護李氏立國,總不能封一個普通的爵位吧!
武周時期封梁王武三思、魏王武承嗣、定王武攸暨等武氏子弟,當(dāng)屬正?,F(xiàn)象。
發(fā)動神龍政變,將武則天趕下臺,復(fù)辟李氏的功臣,被封為異姓王,如漢陽王張柬之、博陵王崔玄暐、扶陽王桓彥范、南陽王袁恕己、平陽王敬暉以及遼陽郡王李多祚。
這些人的結(jié)局雖不太好,但屬于大唐真正的異姓王。
李多祚這個名義一聽就是皇帝賜的名字,而李多祚是靺鞨族。
哪怕是漢族的李氏,只要不是宗室,被封王也算異姓王。
到李隆基時代,只封一些胡人部落酋長為王。
大臣們還未踏足這個領(lǐng)域。
事實上,李隆基早就有封異姓王的念想。
因為他認(rèn)為盛世非亂世,除了太子皇子,其他大臣不論誰造反,都會受到口誅筆伐,功虧一簣。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