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華過去找這個李師傅買玻璃的時候,正好遇上師傅帶著兩個徒弟從紡織廠回來,李師傅聽林建華說明了來意,就帶上他去城南把木板也買了,四個人結(jié)隊回到林家莊,剛一進(jìn)巷子口,就聞到了極其濃郁的香味兒,直往人鼻子里鉆。
兩個徒弟中那個年齡小的剛剛拜師一年左右,看著也就十五六歲的樣子,皮膚曬得黝黑,眼睛卻亮晶晶的,一看就是小孩子。
他忍不住用力吸了吸鼻子:“師父,好香呀!”林建華一進(jìn)門也聞到了這個從來沒聞過的味道,他好想跑過去看看趙小霜又做出來了什么好東西,又怕玻璃不小心碎了,只好強(qiáng)忍著好奇心和饞蟲,先找了個安全的地兒把玻璃卸下來,這才跑過去看灶臺。
“小霜!師傅今天過來了,說下午就能安窗戶了!你又做什么好吃的了?”李師傅和趙小霜點了點頭算是打過招呼,就打開工具袋準(zhǔn)備干活兒。
趙小霜沒想到師傅今天就過來了,還好她昨天買了很多肉和菜,不然一時半會還真不知道怎么給大家做飯。
這個時候農(nóng)村蓋房子、修繕房屋,都是要包施工師傅的中飯和晚飯的,一般人家可能做點粗糧窩窩頭、白菜豆腐燉粉條就行,家庭條件好一點的人家會做土豆炒肉、韭菜炒雞蛋,給工人弄點油水,不然干活兒沒有力氣。
要是能再燉點豬肉,喝點肉湯,就已經(jīng)是非常有錢的人家了。
趙小霜本來想把高湯留著這幾天慢慢吃,見師傅來了,也就干脆不存了,她準(zhǔn)備用一半高湯下點雜糧面條,另一半高湯留著晚上做白菜燉豆腐。
干燒魚已經(jīng)做好了,趙小霜用鍋蓋把它蓋住防止變涼。
又從屋里取了一塊肥瘦相間的豬五花,從院子里摘了一些土豆茄子洗凈切片,和五花肉片一塊用辣椒爆炒,出鍋的時候再沿著鍋邊淋一圈白酒,激發(fā)出辣椒的香味兒。
李師傅的兩個小徒弟跟著師父到處施工,也沒少“蹭吃蹭喝”,這年代吃不飽飯的人還非常多,但他們倆跟著李師傅有活兒干,也經(jīng)常能吃到葷腥,明顯比同齡人的個子要高很多,此時卻被這香味兒迷得暈暈乎乎的。
不過不說他們,就是李師傅也從來沒有聞到過這么勾人的香味兒,尤其奔波了一上午,正是餓的時候,他也已經(jīng)暗自咽了幾次口水了。
李師傅帶著徒弟量窗戶尺寸,在木板上畫線,小徒弟做一會兒就扭頭看一下灶臺,已經(jīng)饞得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李師傅不時盯著小徒弟叫一聲,最后終于忍無可忍用手拍了一下他的腦殼:“看什么看!趕緊記一下尺寸!”李師傅心里暗暗搖頭,因為上午去了一趟紡織廠,導(dǎo)致到趙小霜家的時間正好在飯點,一般人家雖然也都會包他們的午飯,但這種臨時過來的,也就頂多吃個窩窩頭和炒白菜。
沒想到這家人今天做的這么香的菜,就算不知道是什么,李師傅也能聞出來肯定是肉菜。
看著兩個小徒弟不爭氣的樣子,他心底里有種“專門卡點來蹭飯”的羞愧感。
趙小霜就沒想那么多了,她利索地拿了一個大盆,按合適的比例放上高粱面、玉米面和白面,都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這倆小徒弟正是能吃的時候,修繕房子又是體力活兒,趙小霜干脆又放了幾碗玉米面,整整弄了一大盆,然后她就喊林建華幫她和面。
這個時候,高湯也熬得差不多了,趙小霜把棒骨和雞肉撈出來,把湯里的骨頭渣子濾干凈,一大鍋老母雞豬骨高湯就熬好了。
趙小霜撈出來一半的高湯放進(jìn)干凈的罐子里,另一半留在鍋里,加上蔥結(jié)、花椒粉、胡椒粉調(diào)味,工人干活兒重,需要吃咸一點,趙小霜又多給湯里加了一些鹽和生抽。
那邊林建華也迅速地和好了面,用搟面杖把面團(tuán)搟開,折疊起來切成條,就直接下進(jìn)高湯鍋里,等煮開了再倒一些冷水,這樣反復(fù)三次,勁道彈牙的高湯雜糧面條就煮好了。
林建華收拾著灶臺,趙小霜跑出去叫林秀英和林建業(yè)回來吃飯。
干燒魚被鍋蓋蓋住以后香味兒淡了很多,但高湯鍋又揭開了,雞肉散發(fā)著淡淡的肉香,而豬骨被高溫?zé)踔笠院?,溢出了非常濃郁的脂肪香氣,骨湯的香味兒在余溫的蒸騰下很快布滿了整個院子。
兩個小徒弟早已經(jīng)“身在曹營心在漢”,恨不能把鼻子像匹諾曹一樣變長去近距離聞聞那個饞人的骨湯。
等一家人都從田里回來了,林建華才把干燒魚、土豆茄子炒肉片、老母雞豬骨高湯面條一一端上桌,趙小霜又從壇子里撈了一些糖醋蘿卜丁和酸辣豆角,林家小院的修繕改造“開工宴”也終于正式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