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太極宮。
冬日的暖陽,懶洋洋地照在琉璃瓦上,卻驅不散甘露殿內的絲絲寒意。
李世民的面前,擺著兩份幾乎是同時抵達的文書。
一份,是來自揚州的八百里加急密信,由魏王府的舊人,輾轉呈上。
信中,清河崔氏的子弟崔元浩,用最悲憤、最激烈的言辭,控訴太子李承乾“以權謀私,擾亂鹽市,與民爭利,逼死忠良”,并“懇請陛下圣裁,廢黜此等不法儲君”。
另一份,則是來自東宮“關中農田水利督造總司”的正式奏報。
奏報上,太子李承乾,用最平實、最客觀的數(shù)字,匯報了“鹽引”新法推行半月以來,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查抄無引私鹽三十七萬石。
——新增鹽稅收入,一百二十萬貫。
——預計,此法若能通行全國,大唐國庫每年僅鹽稅一項,便可增收千萬貫以上!
千萬貫!
這個數(shù)字,像一柄無形的重錘,狠狠地砸在了李世民的心坎上。
他看著崔元浩那封充滿了主觀情緒的“控訴信”,再看看李承乾這份全是冰冷數(shù)字的“成績單”,他那張威嚴的臉上,第一次,露出了極其復雜難明的神情。
站在一旁的長孫無忌,此刻也是心頭巨震。
他怎么也想不到,太子殿下那看似荒唐的“鹽引”之法,竟然能在短短半個月內,就取得如此驚世駭俗的成果!
一百二十萬貫!這幾乎是之前鹽鐵司,辛辛苦苦干一年,都未必能上繳的稅收!
而這,還僅僅是揚州一地!
如果……如果真的能推行全國……
長孫無忌不敢再想下去了。
太子殿下,已經(jīng)不是在“做事”了。他這是在……重塑大唐的國本!
“輔機,”李世民的聲音,沙啞而低沉,“你怎么看?”
長孫無忌心中一凜。
他沉吟片刻,躬身答道:“陛下,若東宮奏報屬實,那……‘鹽引’之法,實乃利國利民之不世奇功??苫罡畮欤蓪嵾呠?,可興萬代之業(yè)?!?/p>
他首選是肯定了這件事的“功”。
“但……”他又話鋒一轉,“太子殿下行事,確實……過于激進。以雷霆手段,強行改變百年之制,恐會引得江南人心浮動,世家怨望。長此以往,非國家之福?!?/p>
又點出了這件事的“過”。
不偏不倚,滴水不漏。
李世民點了點頭。
但他的心中,卻另有計較。
看著那份奏報上“千萬貫”的字眼,眼中閃爍著帝王獨有的,對財富與權力的貪婪光芒。
江南人心浮動?世家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