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格格一覺睡醒,發(fā)現自己來了別的地方,找不到熟悉的額娘和嬤嬤,她大聲的哭了出來。
小孩子的哭聲尖銳吵鬧,再加上大格格的身體不大好,哭著哭著氣有些上不來。
聞聲趕來的教養(yǎng)嬤嬤皺了皺眉,輕聲哄道:“大格格莫要哭了,以后這里便是您的住處。
”大格格哪里肯聽,哭得愈發(fā)大聲。
嬤嬤有些無奈,只能耐著性子繼續(xù)哄。
張氏得知女兒身邊多了個教養(yǎng)嬤嬤,又急又氣,立刻趕到太皇太后這里哭訴:“太皇太后,臣妾言語無狀,您罰著臣妾便是了,大格格還小,身體本就羸弱,何必拘著她呢?臣妾如今只有這個孩子,您要罰就罰臣妾……”她面上凄凄切切的,心里頭惴惴不安,被賜下教養(yǎng)嬤嬤,太皇太后這怕不是在說她教養(yǎng)孩子能力不行,日后孩子還能回到她身邊嗎?太皇太后板起臉道:“這是為了格格好,你若只一味嬌慣,對她成長并無益處。
”張氏還想再爭辯,太皇太后冷冷開口:“這是皇上的旨意,也是哀家的意思,你莫要再無理取鬧,好好恪守本分。
”張氏不敢再言,只能含淚退下。
延禧宮里的納喇氏還在抄著經文,她比張氏理智些,祖制如此,阿哥生出來以后要么由教養(yǎng)嬤嬤照顧,要么交由皇后照顧,不可長于低位妃嬪之手。
她早就做好心理準備了,太皇太后只是叫了教養(yǎng)嬤嬤來看顧著孩子,哪怕這會兒要因為抄經書無法與孩子見面,但是孩子沒從她身邊被奪走,交到皇后手中撫養(yǎng),就已經是天大的好事了。
而此時,承祜正乖乖地在教養(yǎng)嬤嬤教導下讀書識字,讓嬤嬤十分欣慰。
他如今只有一歲多,這個年紀的孩子還處于認知世界的階段,所以更多的是要讓他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來逐漸熟悉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事物,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和熏陶,為日后正式開始學習知識奠定良好基礎。
在這樣的成長過程中,由于有另外兩個孩子作為參照和對比,嬤嬤對于他的表現就越發(fā)感到欣喜和滿意了。
教養(yǎng)嬤嬤也不是時時刻刻都緊盯著阿哥格格讀書的,所以承祜還有一段放風時間。
坤寧宮里頭的人都知道他喜歡去外頭溜達。
所以當他跟儀芳吱了一聲說要出門去找舅舅以后,就讓孟嬤嬤就抱著他往尚書房走去了。
儀芳在這方面從來不拘著孩子,她的祖父可不是所謂的文臣,如果孩子身體虛弱那沒辦法,但是孩子身體康健,所以在安排夠人手的情況下,儀芳也鼓勵孩子多出去走走。
當時入宮讀書的王公大臣家的孩子,如今也都長大了些,承祜的大舅舅常泰如今也是虛十歲的年紀了,在宮里待的日子一天少過一天。
他們過來的時候,夫子還沒散課。
孟嬤嬤抱著他在后門看著,課堂上的孩子們大多蔫蔫的。
按照康熙初年的讀書規(guī)矩,讀書百遍又抄書百遍,課上規(guī)矩又多,再加上這些王公大臣的子孫不讀書也有好前程。
因此上書房的先生大多對他們不認真的表現視而不見。
上書房里教課的師傅是科舉上來,如今在翰林院磨資歷的翰林們。
翰林院里有排班順序,今天排到的先生是張英。
他是個儒雅的青年人,留著短須,今日穿了套竹青色的衣裳,一身文氣。
他面前攤著書卷,臺下眾人蔫蔫的樣子也沒有打擊到他,仍不急不躁的念著,后門那里傳來的動靜也沒打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