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的物理學會不是官方機構,而是群眾類學術性質(zhì)機構,成立的時間非常的早,已經(jīng)擁有近八十年歷史。
物理學會在國內(nèi)物理學影響力非常大。
許多知名的物理學家,物理研究員,乃至于一些核物理專家,都是學會的會員,而在應用物理方向上,學會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知名都和話語權。
相對的。
量子物理就差很多了。
物理學會每年都會舉辦各個方向的學術研討會,量子物理方向是最沒有影響力的會議之一。
這和國內(nèi)缺乏量子物理學家有關,也因為大部分優(yōu)秀的量子物理學家,都集中在科學院的物理系。
他們自身做交流都可以。
每一年學會的量子物理會議,都很難吸引太多注意力,科學院物理系也只是過來兩、三個人,其他都是各個高校、研究機構派來參加、學習的,真正打著做交流的心思,來參加會議的學者并不多。
肖志北是物理學會的常務理事,也是負責學術交流委員會的一部分事務,量子物理研討會的舉辦,就是由他來負責安排的。
在研討會的舉辦前兩個月,舉辦地點就已經(jīng)定好是在江州大學,前一個月就開始發(fā)出各種邀請了。
物理學會的學術會議,并不固定參加的人員,‘物理學研究生’以上級別,或者自由的知名物理學者,可以自己申請參加,但只要不是被邀請的,就要繳納一定的費用,也就是購買‘進入的門票’。
舉辦學術會議肯定有一定花銷,收取一些‘參與門票費用’,也能夠填補一大部分支出。
另外,就是被邀請的物理學家和知名學者了。
這部分人才是會議的核心。
為了讓學術研討會舉辦的更成功,肯定需要更多重量級人士的參與,肖志北做了很多的工作,親手給上百個知名的物理學家寫信邀請參加。
組織會議的其他人,也寫了很多的邀請信。
其中就有區(qū)別了。
那些‘幾乎不可能來參加’的,就是一封官方的邀請信件,而‘有可能來參加’的,則是動手耐心的去寫。
顯然。
趙奕就被歸在了‘幾乎不可能來參加’行列。
一則,他是數(shù)學家,哪怕歸在物理學家行列,因為《粒子的邊界理論》,他也被歸在‘理論物理學家’行列。
雖然趙奕先一步證實發(fā)現(xiàn)希格斯粒子,但他使用的是計算機方法,而不是純粹的物理手段。
這個成果就只是成果,很難用來給他的身份打標簽。
二則,學術界都知道,趙奕幾乎不參加學術會議。
不管是數(shù)學、物理、計算機、生物,不管是國際還是國內(nèi),各個學科、各個領域,好多的學術會議都邀請過趙奕,結(jié)果都被他直接拒絕了。
所以,肖志北也只是給趙奕發(fā)了個官方邀請郵件,還是拖延兩個多星期后,忽然想起來才轉(zhuǎn)發(fā)過去的。
“發(fā)個郵件也沒什么,被拒絕也就拒絕了。”肖志北是這么想的,發(fā)過郵件以后就忘記了,心里根本就沒有在意。
可是……
第二天的時候,肖志北打開官方的郵箱,就看到了一封新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