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趙奕,”
“不在乎錢!”
趙奕和記者說要建立基金會,投入一百萬美元,表達的意思中有一部分,就是說明不在意“沃爾夫斯克爾獎”的獎金。
一百萬英鎊就想讓他去d國工作,真是有點想太多了。
另外,建立基金會確實是個很好的想法。
這能看成是慈善捐款,但最重要的是,利用自己的號召力做些事情。
趙奕一直都覺得,應該為國內數學的發(fā)展做些什么,站在什么樣的高度,就要做與之相關的事情。
現在他已經站在了數學的巔峰,解析數論領域的王者,也成為世界數學界名聲最響亮的人物。
或許,‘之一’都可以去掉。
如果范圍限制在國內,他的影響力就更大了。
當站到了這個高度的時候,就不止是自己做研究,也應該做一些事情了,但建立數學機構是他不愿意做的。
第一,太麻煩。
第二,對自己是個很大的限制。
【送紅包】閱讀福利來啦!你有最高888現金紅包待抽?。£P注weix公眾號抽紅包!
以自己為核心去建立數學機構,就等于要花費好多精力,在數學的教育上,而教育行業(yè)的效益是非常低的。
這里的‘效益’指的不是賺多少錢,而是培養(yǎng)出多少人才。
教育,是需要長時間堅持去做的工作,花費大量的精力都不一定會有成果,建立個數學機構想要有影響力、培養(yǎng)出大量的人才,也許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有可能。
他很年輕。
相對于把精力投入到數學教育上,還不如自己去做研究效益更高。
利用個人號召力建立基金會就不同了,他貢獻的只是初始資金,還有‘沒什么用’的號召力,也不用自己出面做什么,就能惠及到好多的年輕學者。
國內很多的理論數學博士,都不得不去從事應用數學,或者計算機、機械等方面的工作,有個重要原因就是--
生活!
人,都是要活著啊!
數學家首先要能賺到錢,能正常的生活,才能把精力投入到研究中。
國內的學術制度對理論數學很不友好,因為理論數學是很難出成果的,有些天賦好的數學研究者,也許幾年、十幾年都不會出成果,但他們或許有希望解決一些重大的數學問題。
這幾年、十幾年,怎么能堅持下來呢?
國內的制度想要改變,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
所以成立專門的基金會,以基金會的名義,對從事理論數學研究的青年學者,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資助,也許就能促進更多有天賦的學者,專心從事理論數學的研究。
“而理論數學,是最基礎、最底層,也是最重要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