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是從整個宏觀層面出發(fā)去思考這個問題,
才得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兩個觀點,這是沈江霖作為一個哲學人士,
慣常的思考方式,
但是對于在場的其他人來講,卻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思想層次的壓迫感。
這種幾乎是不帶個人情感、不摻和個人偏向,近乎冷酷地道明這件事情的本質(zhì),揭開了一切籠罩在上面的遮羞布的言論,
實在是夠發(fā)人深省、可放心中咀嚼再三的。
甚至于,
沈江霖還點出了統(tǒng)治者要給商人參與科舉之權(quán)利的本質(zhì),
那便還是抑商。
究竟是官商勾結(jié)之后,
讓商人的權(quán)力更加膨脹后,
朝廷處置起來容易?還是讓商人獨自為營,與官員暫時切割開來,
用另一種緩和的方式給予商人對于權(quán)欲追求的權(quán)力,然后再用官方手段去壓制,更為精準打擊呢?
萬般眼花繚亂的手段,
在沈江霖面前都失去了效用。
沈江霖的許多未盡之意,或許場上許多生員都沒聽明白,但是謝識玄和汪春英卻是都聽懂了。
此子在這般年紀,就能看透朝堂上的紛紛擾擾,甚至可以直指要害之處,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
世間竟有這樣的人,難怪甘羅十二可為相,以前只當是世人以訛傳訛,為了締造少年天才而故意美化,可若是甘羅和沈江霖一般人物,那么十二為相,竟也是合理的。
還是他們自詡年長才高,就認為高人一等了,實際上還是井底之蛙了。
陶臨九聽完沈江霖的回答,也是被釘在了原地,他很想再去摳沈江霖話中的漏洞和字眼去反駁他,可是他搜腸刮肚了一回,又將沈江霖的話語反復(fù)琢磨幾遍,卻發(fā)現(xiàn)自己無可辯駁。
不是沈江霖的話術(shù)多么圓滿高超無可辯駁,而是沈江霖話中有些意思,他甚至不能很好的領(lǐng)會,若是一知半解就去否定別人,那不是徒增笑話?暴露自己之短?
畢竟陶臨九自己也才十六歲,他能想出這樣的難題去刁難沈江霖,并不意味著他自己就對這件事有多高深的見解。
尤其是陶臨九看到了主考官們欣賞震驚的神色,他只是因為嫉妒不甘而想對沈江霖發(fā)難,他的腦子依舊在,此時此刻他清楚,再說其他,都已是枉然。
陶臨九放下酒杯,對著沈江霖深深一揖,咬了咬后槽牙,低下頭遮掩住自己憤懣的表情,“心悅誠服”道:“沈案首大才,臨九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