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可以杜絕一個宰相逐漸“桃李滿天下”,做大勢力。
也可以讓一些尚書有盼頭,從而奮發(fā)有為,力爭“入相之勢”。
相,是文人畢生的追逐。會留名青史,被史官立傳。
而且李瑄已經(jīng)決定在明年的時候,將宰相的位置,擴大到七名。
繼續(xù)稀釋宰相的權力。
李瑄也考慮到方方面面。
當今政壇,尚書右仆射、尚書左仆射、中書令、侍中。
穩(wěn)定拜相。
最后一個宰相,毫無疑問是吏部尚書。
尚書省有九部,只如此,會顯得相位不靈活。
其他八位尚書,中書侍郎、黃門侍郎等,覺得沒有希望。
李瑄大概還會挑選兩名尚書拜相。
也是為他西征做準備,防止一些人產(chǎn)生不該有的想法。
李瑄將五位宰相召入政事堂后,將崔漢衡出使羅馬帝國的事宜,告訴他們。
李峴等宰相們知道李瑄又要親自西征。
有北征回紇的經(jīng)歷,再加上宰相們即將功成身退,沒有阻攔。
李瑄北征、巡視,已向天下證明,即便未在長安、洛陽,也無時不刻不威震天下。
群臣互相制衡,軍隊一心,不敢忤逆。
此次出兵,對大唐來說,依舊是一場局部戰(zhàn)斗,而非傾全國之力。
對抗大食帝國的主力為安西都督府、柘枝都督府、北庭都督府、敦煌都督府、武威都督府。
以及突騎施諸部、回紇諸部、西域三十六國、葛邏祿諸部出精騎五萬跟隨。
其中西域三十六國、突騎施諸部、葛邏祿諸部出五萬后勤士卒、騎士,運輸糧草至波斯王國。
大唐的安西都護府、蔥嶺都護府出兩萬民夫,幫助大軍運輸糧食。
河西、隴右發(fā)民夫十萬,運輸糧草至西域。
另外就是天策衛(wèi)、神策衛(wèi)各選擇兩萬精銳,隨軍出征。
飛龍禁軍、羽林軍、龍武軍選擇五千隨軍。
長安、洛陽由其他剩余的天策衛(wèi)、神策衛(wèi)駐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