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最激情的歲月,卻陷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之中。
天寶的前三年,給李白重大打擊。使他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心灰意冷。
李白雖號稱“輕俠”,十步一sharen,千里不留行。
但馬上取功名不是兒戲。
從李白天寶年間的一些詩歌之中,能看出戰(zhàn)場上馳騁的李瑄,是李白夢中的自己。
安祿山叛亂,馬嵬驛政變,李瑄拜天策上將,冊封太子、接受禪讓,登基為帝……
一系列復(fù)雜的操作,李白無法去深想。
有時候,李白也會在“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自問。
他想“澄清天下,海縣安定”的志向是不是異想天開?
終與安社稷,功成五湖去。
像范蠡一樣,功成身退。
想像謝安一樣,高臥東山,鼎定乾坤。
想像姜子牙、張良一樣,受到君王的賞識,完成自己的遠大抱負(fù)。
或者,他想一步登天。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這就是李白!
等老邁多病的時候,李白才會更明悟一些。
李瑄用高適、杜甫、王昌齡等,都是李白的好友,皆高官厚祿。
但他們是李瑄在這二十年間,一步一步提拔上來的。
李白浪漫飄逸,寧折不彎。許多時候,并不適合官場。
特別是李隆基將李白“賜金放還”以后,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敢用李白。
在李白思慮之間,李瑄已經(jīng)結(jié)束講話。
百姓們鼓掌歡喝,掌聲如雷鳴,久久不落。
隨后,李瑄吩咐百姓們散去……
人群逐漸散開的時候,一襲樸素衣著,衣帶系得十分隨意的李白完全映入李瑄眼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