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仰慕李瑄這樣的英雄,只恨自己成材太晚。
在李瑄得到李隆基禪位后,馬燧對錦衣衛(wèi)感興趣,并加入錦衣衛(wèi)。
河北除賤為良時,馬燧擒住狗急跳墻的樂安太守崔克華,因此一路晉升,至金龍司千戶,授予中校軍銜。
“大唐與回紇開戰(zhàn),你怎么敢來見我?”
烏時健見馬燧等人后,沉著臉說道。
“天可汗封葉護(hù)太子為大可汗,而移地健不尊天可汗詔令,偽造英武可汗遺詔,人神共憤。大唐只是受葉護(hù)太子邀請,平定叛賊移地健,非與回紇大戰(zhàn)。與薛延陀更無關(guān)系?!?/p>
馬燧不卑不亢,緩緩向烏時健說道,末了,馬燧還補(bǔ)充一句:“酋長是尊奉正統(tǒng)葉護(hù)太子,還是尊奉叛賊移地健呢?”
“勞煩使者回去稟告天可汗,我薛延陀不會摻合葉護(hù)太子和移地健爭權(quán)奪利?!?/p>
烏時健對何方忌憚,只想保全薛延陀部實力。
草原上以輕騎為尊,他想著不論哪一方衰落,薛延陀都將有機(jī)會。
就算無法復(fù)立汗國,也可以脫離回紇的控制。
烏時健不想向任何勢力繳納賦稅,自己的部落都無法吃飽穿暖,還要供養(yǎng)其他部落。
最多是向大唐進(jìn)貢。
“輔佐正統(tǒng)平定叛亂,還需要這么小心翼翼?這樣的大事,以薛延陀這樣的大部落,還想置身事外嗎?”
馬燧笑著向烏時健反問。
兩邊都不想得罪,就是兩邊都得罪。
大唐要的不是中立,而是向郁督軍山西面進(jìn)攻,為大唐牽制一部分兵馬。
使大唐更容易取得勝利。
“怎么,使者只有三人,還想威脅我嗎?”
烏時健好歹也是酋長,對馬燧的語氣十分不爽,他拿出自己的威勢,瞪著馬燧說道。
“我為唐使,持唐劍,只是好言相勸!天可汗御駕親征,作為天下共主,草原諸部服膺,不是應(yīng)該的嗎?還是說酋長不將天可汗放在眼里,視天可汗詔令如廢紙?”
馬燧握著劍柄,舉重若輕,無懼烏時健的威脅。
大唐多仰慕漢風(fēng),特別是馬燧這樣的人,愿意效仿漢代的使者,九死不悔。
天可汗,可不是說說而已。
薛延陀臣服回紇已久,之前回紇只是名義臣服大唐,讓薛延陀認(rèn)為自己的兵馬歸自己管。
但天可汗這三個字,猶如千鈞之重,讓烏時健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