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大臣,一個個精明強干。
就比如中書侍郎劉晏,頻頻整治保守派老臣,使中書省穩(wěn)如泰山。
他和門下侍郎楊綰一起,輔助尚書省,執(zhí)行策令。
不單單是武將,李瑄識中的文臣強健有力,不僅保持相對的清廉,還使李瑄節(jié)省諸多力氣。
“是我要拜見父皇。”
李瑄放下李蓁蓁,趕緊向李適之回拜。
“這從何說起,陛下登基以后,當(dāng)立刻封圣人為太上皇,讓天下人看到陛下的正統(tǒng)性?!?/p>
李適之詫異,向李瑄說道。
七郎是李隆基的義子,雖是名義上的,但以此成為太子。
按理說七郎一定知道其中的因果關(guān)系,不能落人口實。
對李適之來說,看到兒子登臨皇位,他已經(jīng)心滿意足。
他有沒有“太上皇”的尊稱都一樣,誰還敢因此不尊敬他?
“我欲同封父親和圣人為太上皇,自然可稱父皇。”
李瑄向李適之回答道。
可以有兩個太后,就可以有兩個太上皇。
太上皇,即皇帝的父親。只是一個稱謂,沒有實權(quán)。
李瑄只要在太上皇前加尊號,就是兩個太上皇。
他立禪位的李隆基為必然的,他是太子,不是異姓王。不能貶李隆基為王侯。
大唐以孝治天下,作為孝子,將生父立為太上皇也無可厚非。
封太上皇后,也可以接李適之到皇宮居住。
“陛下要多加考慮,朝野少一些爭論也好?!?/p>
李適之勸說李瑄三思。
“父皇相信我,百姓只會稱贊此事?!?/p>
李瑄握著李適之的手說道,讓李適之不要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