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上百口逃離長安,質(zhì)子消失不見,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任誰都會第一時間想到“謀反”兩字。
怎么會呢?
安祿山是不通教化的胡兒,但李瑄是才華橫溢的宗室英俊,是儒家推崇者。
在兩人談話的時候,李瑄甚至還提出“行道之儒”的概念,認為行儒更為高尚,更有價值觀。當把符合行儒的古代文人、大臣,配享文廟。
那意思像是為自己百年后謀劃,讓李隆基一度認為李瑄想在自己死后,不僅要成為武廟主祭,還要配享文廟,流芳百世。
當時李隆基還以此開玩笑揶揄李瑄。
再加上李瑄一向謙遜恭謹,言語忠心耿耿,這讓李隆基從未懷疑過李瑄會謀反。
李隆基無力地靠在榻上,回想這十年間,與李瑄在一起到畫面。
那一次次輝煌的戰(zhàn)功,讓他開懷大笑,雄心萬丈。
煌煌文治與赫赫武功他都滿足,誰與爭鋒?
愿得此生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唐土……
那一句句忠君報國的詩句。
在朝堂上一幕幕震耳欲聾的話語。
李隆基腦海中依舊有李瑄的意氣風發(fā)。
那種舉重若輕,那種侃侃而談……
誰會否定這是忠臣呢?
“圣人息怒……還不一定呢,不一定呢……”
高力士快步上前,將掉在地上的帽子撿起,重新戴在李隆基布滿銀絲的頭上,并輕聲安慰。
李隆基已經(jīng)七十歲了。
人生七十古來稀,可經(jīng)受不了接連打擊。
高力士聽到這個消息后,也愣在原地很久,雙腿一度堅硬,抬不起來。
他和李瑄的關系,建立于活字印刷術。
哪怕李瑄再受寵,也從未向人提起活字印刷術是自己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