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李瑄明明是一個將領,卻從未私下談兵法,而是論家國大事。
并多好抨擊朝廷的策令,覺得天寶的大唐想回到往昔,難如登天。
他們在湟水一起垂釣。
李泌告訴李瑄“枉尺直尋”,不以小知而大直。
意思是在拜相的時候,受一點小委屈,使得天下百姓、文人士子同情。
從而使冒天下大不韙的時候,得到一批人的支持。
那些狂熱支持李瑄者,認為李瑄起兵是拯救蒼生,迫不得已。
是以,李瑄頒布他認為難以完成的新法,最終罷相。
積累聲望!
從李瑄十二載秋回長安時,長安百姓高呼小相公就能看出李瑄拜相的成就。
只要百姓認為李瑄掌權能改變天下,讓他們豐衣足食,就會一步步水到渠成。
李瑄xiong中有溝壑,眼里存山河,李泌認定李瑄是真正心懷蒼生的英雄,才會全力輔佐。
“先生之言我也懂!一想到圣人的恩寵,我就慚愧。圣人不曾辜負我家!”
木已成舟,李適之雖然會毫不猶豫站在李瑄身邊,但想到門前四戟和圣人的恩寵,心里就難受。
“但圣人辜負天下!天水王與太子并不和睦,假如太子繼位,天水王將不會再有任何拯救蒼生的機會?!?/p>
李泌向李適之提醒道。
李適之聽后恍然,他以前一直擔心李亨繼位后會如何對待七郎。
但每每李瑄表示不必擔憂。
一旦兵變完成,確實不需要擔憂李亨。
“看七郎了,我已老邁,無能力幫助七郎!”
李適之嘆口氣,他在長安的人手,翻不起任何風浪,無法幫助七郎清君側。
“宋國公不必操心這些,領兵打仗,天水王當世無雙。只是天水王放不下宋國公,希望宋國公能離開長安?!?/p>
李泌說出來此的目的。
一旦李瑄入玉門關,自然要想辦法去掌控隴右軍和河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