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雖然不足拿下長安。
但絕對可以輕易突破洛陽,甚至潼關。
這種出其不意,必然會讓大唐崩塌。
只要李隆基同意請求,他們以六千偽裝的精兵為前鋒,主力隨后就到,事半功倍。
邊軍!
一下就觸及到李隆基最敏感的神經(jīng)。
李隆基罕見地將楊國忠和一眾大臣召入勤政務本樓中,思考對策。
獻馬事件,使他心中僅剩的僥幸蕩然無存。
安祿山讓他丟盡臉面,失去了天子的威嚴,他恨不得將安祿山千刀萬剮。
如果安祿山造反,是他執(zhí)政歷史中最大的污點。
哪怕他認為有李瑄和眾邊將在,安祿山無法動搖大唐的根基。
“啟奏圣人,若是獻馬,由沿途郡縣接收押送即可,何用一匹馬兩個馬夫?安祿山以獻馬為借口,這是六千精銳邊軍,他們一定是安祿山造反的先鋒軍,想要拿下長安。”
楊國忠冷汗直流,向李隆基分析道。
“還用你說嗎?都是你們這些大臣心xiong狹窄,把那個胡兒給惹惱了?!?/p>
李隆基對楊國忠大喝一聲,他不反思自己的錯誤,而是責怪楊國忠等大臣。
安祿山的野心是怎么來的?
誰縱容了安祿山?
楊國忠看李隆基發(fā)怒,把頭一縮。
其他大臣也噤若寒蟬。
早在開元后期,安祿山就因輕敵冒進,犯下死罪。
張九齡力求將安祿山處死,以儆效尤。
但當時李隆基和張九齡關系很差。再上聽信安祿山的花言巧語,當即就赦免安祿山,讓其將功折罪。
無奈之下,張九齡只能道安祿山“面有逆相”,將來會謀反。
又對另外一個宰相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讓裴光庭幫忙勸諫。
最終李隆基反過來諷刺張九齡以貌取人,妄斷忠良。
不論是張九齡想借口執(zhí)行國法處死安祿山,還是真相人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