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瑄從未小覷過這個時代對“大宗”的定義。
國家,怎么會成這樣?
李瑄的一句反問,讓顏真卿和岑參、王昌齡、獨孤峻等一眾僚屬陷入深思。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大多數(shù)僚屬都歷經(jīng)開元盛世,明白與如今相比的天壤之別。
長安是什么情況,天下是什么形勢,他們大概都清楚。
回想開元,如夢幻一般。
他們不甘這曇花一現(xiàn)。
但沒有人能挽救這盛世,連李瑄拜相時也不能。
在李瑄周邊的僚屬,誰不是飽讀詩書,熟讀歷史?
盛極必衰的道理,他們也懂。
只是作為臣子,他們想拼命挽救這盛世。
但他們卻有心無力,遠遠不夠。
“一旦起刀兵,不論如何,是百姓的禍患。大都護文韜武略,難道不知道歷史更替的時候,會血流成河嗎?”
顏真卿還是最先發(fā)聲。
作為代替李瑄治理安西政務的經(jīng)略副大使,他已經(jīng)百分之百確定李瑄的動作。
他也知道薛錯和羅興不斷地販賣絲綢謀利,是李瑄指使的。
雖然繳納一部分為財政,但大部分的金銀珠寶,進入李瑄的口袋中。
很明顯,李瑄打算用這些貿易而來金銀珠寶舉事。
顏真卿沒有否認當今朝廷的腐朽,但起兵謀反,是最壞的方法。
因為李瑄得不到豪強大族的支持,意味著李瑄不可能輕易攫取權力。
屆時遍地煙火,又要演變成天下大亂。
哪一次天下大亂,不是千百萬人死亡?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我變法的策令,無法實施至天下,就應該用我的方法將之傳遍天下。割肉剜瘡,治標不治本,無窮禍患遺留下去?!?/p>
李瑄堅持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