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天寶中后期,李隆基把不上早朝當(dāng)做習(xí)以為常。
退朝后,李隆基讓高力士傳令的時候,傳詔李瑄今年夏秋之時,回歸長安復(fù)命。
李瑄打了勝仗的消息,很快就傳至長安。
百姓們難得高興一次,他們知道天水王是天下無雙的。
一些權(quán)貴和楊國忠一樣擔(dān)憂,害怕李瑄重新執(zhí)掌朝政,壓迫他們。
只有對李瑄“心向往之”的大臣和李適之,以及天下的貧苦百姓,希望李瑄能再度拜相。
兩年多來,李瑄的功績又夠了,他的每一步,都是常人遙不可及的傳奇。
李適之身體雖還不錯,但天下陰霾,總感覺有點不對勁。
他覺得楊氏太過分了,縱觀史書,也沒有這樣的家族,擔(dān)心國家因此出現(xiàn)差池。
李泌來往于終南山和嵩山,他沒和歷史上一樣向朝廷獻賦,而是繼續(xù)隱居,追求大道。
即便長生不死破滅,心中大道豁然開朗。
此時的李泌和朝廷沒任何關(guān)系,是徹徹底底的白身。
和眾多有能之士一樣,李泌也有一種國家將危的感覺。
但他知道,國家已經(jīng)腐朽,如果不能根治,只是茍延殘喘而已。
在這方面,李瑄顯然比他看得更遠!
李泌在等待李瑄做決定。
天水王府。
裴靈溪終于收到李瑄的家書,連著兩天,都能把上面字背下來了。
上一次李瑄寫信的時候,還去去年七夕之時。
那時,李瑄還寫了一首詞。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她非常喜愛,期待著重逢。
這一次傳信戰(zhàn)爭已結(jié)束,更令她心安。
兒女們在庭院中嬉戲,最大的李奕才四歲。
最小的李蓁蓁只有兩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