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自己的出身說事,表示他是圣人的心腹近臣。
天寶年間,大唐的監(jiān)軍,無一例外,都是在李隆基身邊長大,深受李隆基喜愛的小宦官。
李隆基認為自己在小宦官眼中,是高高在上的君父,所以將監(jiān)軍的重任,交給他們。
但由于李隆基的迷之自信,監(jiān)軍的問題也層出不窮。
前有牛仙童,后有郭全。
沒有犯事,不代表其他宦官監(jiān)軍干凈。
“本帥對大唐的忠心蒼天可鑒,日月可表。擒突厥可汗、擒吐蕃贊普,再到如今的西域,想方設(shè)法戰(zhàn)勝大食。蒙圣人的信任,經(jīng)略西域,節(jié)制西域,你竟然質(zhì)疑圣人,是何居心?”
李瑄繼續(xù)反唇相譏。
邊令誠純粹是自以為是,李隆基殺牛仙童的時候,可絲毫不眨眼。
只是相比于王公大臣,李隆基更信任宦官而已。
一旦辜負李隆基的信任,李隆基覺得自己被欺騙,一定會惱羞成怒。
“我久居邊塞,心中亦有韜略,高仙芝都要聽從我的意見。這是圣人所允許的。我認為李都護錯失良機,李都護身為邊帥,連這點意見都不能容忍馬?”
邊令誠強詞奪理道。
他根本不懂軍事,全憑自己的臆斷。
他認為大食聯(lián)軍在進攻碎葉城,唐軍多馬騎兵突襲過去,直接戰(zhàn)斗,可以輕而易舉勝利。
這么做確實可能會勝利!
但一定會付出不必要的損失。
在李瑄看來,一個優(yōu)秀的將領(lǐng),應(yīng)該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如果有將領(lǐng)為了功績,讓士兵強攻一個沒有戰(zhàn)略價值的堡壘,李瑄一定會整死他。
“從千里之外供給軍糧,士兵當會面有饑色;臨時拾柴割草來做飯,軍隊當會常常食不果腹。我軍耐著性子,慢慢磨大食,必然是大獲全勝?!?/p>
“如果將軍的能力有品級,中軍一定是不入流。別再賣弄你所謂的策略了,以免貽笑大方。”
李瑄依舊對邊令誠沒有好臉色。
“諸位將軍,聽我的命令,騎兵今夜襲擊大食的營寨,這也是一個好計策……”
邊令誠不依不饒地說道,在大帳中更加放肆。
他以為他是楊思勖。
在李隆基年輕的時候,楊思勖就與還是臨淄王的李隆基交好,后因平定景龍政變有功,被授內(nèi)侍監(jiān),參與平定韋后之亂,拜為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