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王,你既然提出問題,想必也有解決的方法。如棄嬰問題該如何解決?”
一名大臣出列向李瑄質(zhì)問。
“在郡縣設立官辦慈幼堂,專門撫養(yǎng)被遺棄的嬰兒?!?/p>
李瑄不假思索地說道。
大唐沒有官辦的孤兒院,只一些救治老弱病殘的機構(gòu),但非常稀少。
倒是很大一部分嬰兒,被寺廟收養(yǎng)。
有的百姓撿起嬰兒,多會送到寺廟中。
但這個時候的寺廟可不是后世的寺廟,富得流油。
能接受的嬰兒總是有極限的。
“棄嬰中許多都是帶病,以及耳聾失明,甚至長大也不可行走。許多遺棄是因為如此?!?/p>
此大臣又說道。
“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只要出生在大唐的土地上,就是大唐的子民。出生殘缺,已是不幸,如果將其撫養(yǎng)成人,不就是《史記》上說的仁者無敵,德者無疆嗎?”
“堯舜治國,不過是讓人吃飽穿暖;漢文帝善待百姓,但許多百姓的憂樂還欠缺一些。圣人得太上老君的指示,改元天寶。是讓天寶更盛于開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設立慈幼堂,難道不是進步嗎?”
“如果你鄙視殘缺的人,我們邊軍每一大戰(zhàn),都有百計、千計的殘缺者,難道他們不可憐嗎?”
“漢代是察舉制,魏晉是九品中正制,我朝是開科取士。歷史是不斷向前進,有的事情,大唐不是不能做,而是利益糾纏之下不想做。”
“不過我相信沒有人會拒絕收養(yǎng)嬰兒的慈幼堂,只有禽獸會拒絕,”
李瑄聲情并茂的同時,還不忘對反諷一聲。
看看誰會阻止建立慈幼堂。
“啪啪啪……”
禮部尚書席豫以笏擊掌。
盡管席豫已經(jīng)很老邁,但他因李瑄的話動容。
席豫是詩人中罕見能做到正三品大吏的人。
席豫做官清廉耿直,沒有什么奢欲,做事不為權勢所動搖。
連李隆基都稱贊席豫是“詩人之冠冕”,不過那是在開元初期……
隨即,李瑄的兄弟、僚屬、親近的大臣,認可李瑄的大臣先后擊笏。
因為他們沒有資格帶頭擊笏,即便認同李瑄的說完,沒有一個有威望的大臣帶頭,他們只能干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