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李林甫這么一說,李隆基怒氣全消。
右相應該沒問題,都是范昌海的錯。
“范昌海自作聰明,傳令,不需回長安,立即杖殺在路上,家人充為奴婢!晉昌別駕鴆酒賜死?!?/p>
李隆基向內(nèi)常侍黎敬仁吩咐道。
他將罪責全怪在范昌海身上。
一個郡守,竟能引起一地叛亂,真是豈有此理。
“遵旨!”
黎敬仁領命離去。
李林甫這才松一口氣,內(nèi)心更恨李瑄了。
還好他能揣摩圣意,逃過一劫。
李瑄這小賊,屢屢坑害他,想置他于死地。
又不得不忍氣吞聲。
就比如這一次,奏折上李瑄只提范昌海欲贈劍右相,但其他的言語,都在描述范昌海認定把劍送給右相,就一定可以飛黃騰達。
這不是在暗示他任人唯親嗎?
關鍵是,他無法反擊李瑄。
雖然圣人不再發(fā)怒,但李林甫能感覺到,這事必然會對他有影響。
“右相,這諸葛亮劍,你覺得自己有無資格佩戴?”
李隆基將諸葛亮劍拔出一截,又推回劍鞘之中。
諸葛亮劍雖不錯,可畢竟是臣子之劍,非帝王之劍。
他身為帝王,不可能去佩戴。
“……圣人若賜,臣能擔負此劍,必鞠躬盡瘁,死而后已?!?/p>
李林甫很掙扎地說道。
雖自認為比不上諸葛亮,但他又不能推脫。
圣人得諸葛亮劍,欲賜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