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悉頰藏的腦袋已經(jīng)被送到長安領賞去了,無頭尸體太多,估計已經(jīng)找不到了?!?/p>
李瑄輕飄飄的一句話,氣得吐蕃使者吐血。
“大唐如此羞辱一國大相,于天道何在?”
吐蕃使者質問李瑄。
“如果我李瑄死在青海,你們一定會把我腦袋砍下來,去向尺帶珠丹領賞。我們已經(jīng)開始談論刀劍,君王身首分離的事情都時時有發(fā)生,更別說區(qū)區(qū)一個大論?;厝ズ螅寷]廬·窮桑倭兒芒小心一點,我覺得他的腦袋,比論悉頰藏重十倍!”
李瑄見吐蕃使者出言不遜,很不高興,冷冷地說一句。
說完,李瑄擺了擺手,令親衛(wèi)將吐蕃使者轟出去。
李瑄知道吐蕃使者來此的目的。他就是讓吐蕃忌憚,不敢主動來攻。
等他完成布局后,主動出擊青海。
“慢……我此次來,是帶著使命而來。吐蕃愿意像回紇一樣,臣服大唐,這是贊普向大唐皇帝的臣服詔書,請大唐皇帝封賜?!?/p>
吐蕃使者忍住悲痛,大叫一聲,趕緊將吐蕃贊普的國書呈上。
“此國書我會交給圣人,由圣人決斷。轟出去!”
親衛(wèi)接過國書后,依舊將吐蕃使者趕走。
李瑄掂量一下吐蕃的國書。
即便在武街之戰(zhàn)、漓水之戰(zhàn)慘敗,吐蕃也想著用“平等”的禮節(jié)向大唐求和。
作為一方大國,絲綢之路上赫赫有名的大國。吐蕃一直認為自己能和大唐、大食坐在一起吃飯。
能放下身段求和,還是很不容易的。
和哥舒翰不同,李瑄喜歡殲滅戰(zhàn),動輒敵人全軍覆沒。
吐蕃自積石軍之戰(zhàn)以來,在李瑄手中折損十七萬人。
占據(jù)吐蕃本族、四內族、諸附屬總兵力的四分之一。
吐蕃還有這么多地方要防備。
而且唐軍收伏九曲吐谷渾、白蘭羌,這算是此消彼長。
所以吐蕃才會求和。
當然,李瑄認為這是緩兵之計,吐蕃要修養(yǎng)。
像是赤嶺會盟后,修養(yǎng)幾年,繼續(xù)與大唐死磕。
如回紇一樣臣服,只是名義上的臣服,每年上一點微不足道的貢品,這有什么用呢?
回紇臣服后,不一樣背刺一刀嗎?
李瑄落筆寫下一封奏折后,將尺帶珠丹的國書和奏折一起,六百里加急送往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