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諸部制定計劃后,開始陸陸續(xù)續(xù)離開峽口,只在沿途留下一些探馬。
一日后,李瑄和崔湛率軍到達峽口。
張齊丘在對岸,下令載馬過河。
“以為能在峽口大破突厥,復制李衛(wèi)公在磧口那樣的功績。可惜突厥退走。”
李瑄與李光弼站在峽口的峽谷上,俯瞰黃河。
峽口,是黃河上游最后一個山口。
“李將軍何必心急,草原雖大,他們能退到哪去?待我們到他們的放牧地,他們除了投降,就是與我軍一戰(zhàn),別無選擇?!?/p>
李光弼笑道。
“李虞候所言極是。”
李瑄點了點頭,又望向東北。僅滅阿波達干等部,不是他的目標。
……
前鋒
大軍晝夜過河,兩天后,人馬全部到達峽口。
張齊丘再次召開行軍會議。
“諸位,此次行進,李將軍率領麾下為前軍,府衙的行軍小吏對通往阿波達干、咄陸、喀喇、余勒都思等部的路途了如指掌,與前軍一起隨行?!?/p>
張齊丘端正坐在首位向眾將說道。
自古以來,大軍行進深入,都會分為前軍、中軍、后軍。
前軍先頭部隊,被稱為前鋒。作為主力的耳目,探查敵人虛實,同時承擔修橋開道、誘敵深入、驅(qū)逐敵軍斥候的任務。
如果前鋒遇到小股敵人,就追擊活捉,審問訊息。如果遇到大隊兵馬,立刻派遣探馬通報主力,并就地組陣,等待主力到來。
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時候,就喜歡親自率領玄甲軍為前鋒。
所以前軍必是軍中精銳,由勇敢的猛將統(tǒng)帥。
之前豐安軍的陳回光就被視為猛將。他是軍使中,少有能沖鋒陷陣的大將。
現(xiàn)在李瑄到來,接替這個重任。
中軍為主力步騎,通過前軍傳遞的訊息,決策對敵的決戰(zhàn)、圍殲、突襲、伏擊。
后軍任務是保護主力的后方,也就是護衛(wèi)糧食、輜重道路,民夫、修繕兵器盔甲的工匠,也在后軍之列。
千百年來,將領們皆知糧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