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將軍是詩人,看圓月有何詩興?”
李光弼在李瑄身邊,緩緩說道。他對李瑄人生無處不青山的精神頗為敬佩。
他雖不是經(jīng)略軍的將領(lǐng),但他隨經(jīng)略軍而來,可對經(jīng)略軍建議。
“士兵們正值銳氣,怎么能破壞這種氣氛呢?”
李瑄微微搖頭,向李光弼道。
大戰(zhàn)之際,調(diào)動士兵思鄉(xiāng),是為消極。
“也是。突厥的行動,出乎我們的意料,看來要在黃河邊分出一場勝負。”
李光弼點了點頭,按照本來的戰(zhàn)略,應(yīng)該如攻破突厥右?guī)粯?,長驅(qū)直入。那些可汗妻子、公主,接連不斷率帳歸附。
李瑄只是笑了笑,等待下一波探馬歸來。
他不想在這個時候抄詩。更不會抄消極、諷皇帝、諷朝廷的詩。
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需要釋放“盛唐正音”。
別像老杜一樣,安史之亂還未開始,皇帝還沉迷在華清宮紙醉金迷中,就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其他“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
諸如等等,彈出與盛世不協(xié)調(diào)的音調(diào)。
生生把遮羞布扯下來。
朝廷怎么可能重用杜甫,皇帝怎么會喜歡杜甫?
哪怕杜甫驚世才華,根正苗紅的家世,也會被排擠出《河岳英靈集》。
雖然景仰老杜的高尚人格,欽佩老杜的筆底波瀾,但李瑄要引以為鑒,圣人還是讓老杜去做吧!
軍功入相只是第一步。
他不想當一個唯皇帝是從的宰相,那樣什么大事都辦不了。
在八月初的時候,李瑄又寄回去一首詩,名《塞下曲》,釋放政治意義。
是李瑄故意讓李適之傳給李隆基看的:漢家旌旗滿陰山,不教胡兒匹馬還,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guān)。
一向是李隆基表達耿耿忠心,二是向李隆基證明勇敢無畏。
東漢時期班超說過:“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
此詩以此為典故,但報國之心更為干脆。
大丈夫建功立業(yè),何須活著返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