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扶汶領命后,立刻收攏兩隊騎兵,快馬向前方馳。
此時阿史那扶汶對李瑄佩服得五體投地。
他率三百騎兵沖擊右翼,還在鏖戰(zhàn)的時候。李瑄就率二百騎將左翼沖散。
他會說突厥語,能聽到“達干已死”的呼聲。
……
雙方的馬匹,都損耗大量體力,沒全力奔跑多久,就慢了下來。
李瑄一路殺死十幾個突厥騎兵后,看不到突厥騎兵的蹤影,下令士兵們控制馬速,進入慢步狀態(tài)。
此時他料定突厥騎兵會拼命狂奔,馬匹遲早堅持不住。
突厥現(xiàn)在分散在原野,他們識路,會向一個方向匯聚。
他以慢步,讓馬匹恢復體力,再快慢步結合追擊,一定能將大部分敵人留下。
整整一夜,唐軍都在追擊過程中。
掉隊的突厥騎兵,很少能逃過斬殺。
拂曉,天微微亮,李瑄在賀蘭山西,遇到人困馬乏的突厥騎兵。
“唐軍追來了!”
突厥騎兵翻身上馬,鞭子抽打,讓不堪重負的馬匹加速。
李瑄趁機下令疾馳追擊。
此時,騎射已經(jīng)能發(fā)揮作用。
而許多突厥騎兵為了逃命,丟棄弓箭、兵器,連反擊的機會都沒有。
“嘣!”
李瑄躍馬在前,張弓搭箭,所中必倒,囊中三十箭,皆被射完。
每一次弓弦的聲音,都讓逃跑的突厥騎兵身體一顫,生怕自己成為李瑄的箭下亡魂。
但突厥騎兵沒有投降,因為即將到達咄陸部的勢力范圍。
有生還的希望。
反之,一旦投降,將淪為唐人的奴隸。
“停!”
追射一個時辰,又有三百名突厥騎兵落馬后,李瑄伸手,示意唐軍不再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