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李光弼的河東軍,以及郭子儀的朔方軍。
他們二人跋涉數(shù)千里來河北平叛,剛獲得一次大捷,卻被朝廷反復拉扯,葬送大好機會。
否則以九門城大戰(zhàn)殲滅兩萬叛軍的勝利,一定可以收復趙郡,打通與河北團練、義軍的聯(lián)系。
但失去潼關,他們得到李隆基的命令,不得不率領五萬兵馬撤出,回長安勤王。
還沒過幾日,更未想到的事情發(fā)生。
大唐皇帝拋棄長安南逃,與被宣為“李賊”的李瑄相遇。
風云突變,皇帝的詔令,變成天策上將的軍令。
當朝廷設天策上將、封天下兵馬大元帥的那一刻,法理上天下所有將領、所有兵卒,哪怕是胡部、郡兵縣卒、義兵團練,都必須聽從天策上將的軍令。
如若違背,則視為謀反。
在唐軍突襲蒲津渡的時候,郭子儀和李光弼同時收到天策上將軍令和大燕皇帝的招撫詔書。
郭子儀和李光弼焦頭爛額,坐立難安,他們在井陘關口的大營中商議如何應對。
“安祿山這個逆賊偽帝,竟妄想招攬我等,大唐一百多年基業(yè),威加海內,怎是他可以撼動的?他不過是猖狂一時,必死無葬身之地?!?/p>
李光弼在營帳中來回踱步,他披甲戴胄,手扶寶刀,怒氣沖沖地說道。
特別是安祿山寫給他的信件中,先敘舊與李光弼同為營州柳城人,大家是同袍老鄉(xiāng),應該親近。
然后又揚言契丹族已經向他臣服,眾望所歸。好似身為契丹人的李光弼臣服大燕是理所應當一樣。
李光弼出身于契丹族大賀部,早在他父親李楷洛的時候,就投靠大唐。
他從小受漢人文化薰陶,加上熟讀漢人經典,深諳孫吳兵法,與漢人無異。
父親李楷洛抵抗吐蕃,為國戰(zhàn)死,讓李光弼信念愈深。
契丹大賀部一直在大唐的河朔一代,李楷洛戰(zhàn)死后,李光弼理應繼承大賀部的酋長職位。
但李光弼卻把部落首領的位置讓給弟弟李光進,自己門蔭從軍效力。
哪怕安祿山承諾封他為郡王,他也沒有一絲投降安祿山的念頭。
李光弼入河北的時間最早,他一收到長安的任命后,馬不停蹄到太原調兵遣將。
由于河東兵馬一時間無法全部聚集,李光弼認為要盡快入河東,攪亂叛軍的后方,所以從天兵軍中調遣弩手,精兵,共五千人,飛馬馳向井陘,進入常山郡。
叛軍雖然強大,但他們在常山的戰(zhàn)斗并非一帆風順。
常山太守雖戰(zhàn)死,但義軍、團練層出不窮,擾亂叛軍的糧道。
百姓們恨透叛軍的殘戮,紛紛加入義軍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