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瑄笑了一聲,然后向眾人提醒。
別因為他罷相,說一些不符合時宜的政事。
杜甫、岑參等人心知肚明,以為李瑄要一醉解千愁。
于是,他們談天說地,詩詞歌賦,都有涉及。
他們提到公孫大娘的時候,杜甫和張旭來了興趣。
張旭說他書法的神韻,就是因公孫大娘的劍器舞所得。
他為眾人講述那一次觀看劍器渾脫后,喝得酩酊大醉,但他依舊撐著寫書,跌跌撞撞,一不小心,將頭發(fā)浸入墨汁中,以發(fā)代筆,揮灑于墻壁之上……
……
李瑄在明月酒肆“買醉”的時候,李瑄罷相的消息,像風一樣,傳遍長安一百零八坊。
一條鞭法和考成法也隨即被廢除。
長安的平民百姓痛哭流涕,平心而論,李瑄策令并沒有錯,全是為底層的百姓考慮,在一步步擊碎豪強大族。
這么好的宰相,圣人怎么會罷免呢?
難道圣人有眼無珠嗎?
第一次,平民百姓對李隆基產(chǎn)生質疑。
甚至有不少老者跑到興慶宮的勤政務本樓下,跪請圣人收回成命。
可惜圣人不在勤政務本樓,在南熏殿內飲酒看歌舞,旁邊是楊氏姐妹,和欲言又止,心事重重的楊玉環(huán)……
滯留在長安的文人士子也多不解,特別是是寒門,聚在一起惋惜。
李林甫當了十七年宰相,天水王為什么不能呢?
可百姓雖多,力量微弱。
貴族們有的因李瑄罷相,彈冠相慶。
有的為李瑄而感到遺憾。
李七郎,注定是一個復雜的人。
李適之被兒子們告知消息,呆在原地!
李瑄一直安撫他,他還一度認為李瑄有什么辦法呢?
他的七郎竟然被罷相了。
他立刻到天水王府,想要安撫李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