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脫口而出,說喜歡嵩山,但他現(xiàn)在卻置身于終南山中。
“先生你覺得秦始皇、漢高祖、隋文帝,太宗皇帝,這樣的英雄結(jié)束亂世,是為了家天下,還是為了黎民蒼生不受戰(zhàn)亂?”
李瑄見李泌不做聲,李瑄只是微微一笑。
他知道歷史上李泌更多待在嵩山。
他又問李泌關(guān)于局勢的問題。
“家天下……”
很簡單的問題,李泌沉吟一下,還是回答了。
“沒有人無私。如果統(tǒng)一天下,能讓百姓不受勞役之苦,安居樂業(yè),才是真正的仁君。所以秦二世而亡;隋文帝雖大治天下,但卻擇子不慎,依然二世而終;漢高祖時,雖有動亂,總體休養(yǎng)生息,又有文景之治、昭宣中興才使得漢祚長存;我朝雖有武周間隔,圣人勵精圖治,迎來曠古的盛世。但天寶年間,奸臣當?shù)?,天下不均,苦難的苗頭已現(xiàn),需要革除弊病的時候了,佐天行化,助國救民,這也是道家的理念吶,不要讓蒼生百姓,像秦末、隋末那樣失望……”
李瑄用委婉的語氣,向李泌說道。
不同于剛才對李泌的暗示,這是直接請求李泌出山。
在他看來,在家天下的專職制度中,古代君王優(yōu)先為自己家族考慮。
當然,這也是歷史的局限性,使他們沒有那么高的覺悟。
既然李瑄是后世而來,怎么能無底線的去維持一個所謂的國號。
他向李泌舉例幾個朝代,表示憂慮。
盛世之下,土地兼并嚴重,王公貴族帶頭,確實有波濤洶涌的跡象。
“治國還需儒術(shù),我一個道教山野之人,什么都沒有,將軍也太高看我了。”
李泌微微搖了搖頭。
自李唐建立以來,李淵下令“興化崇儒”,李世民又以“儒學為本”“以文治國”。
道家更像是一種風氣,就像是其他朝代信奉佛家一樣。并非以道家治國。
所以,李泌認為他信奉道教,在朝堂上也不可能有什么聲名。
畢竟士族們一個個都以“儒學淵源”自居。
那些信奉道家的臣子,也多有“迎合圣人”之意。
而且李瑄布下的視野太大,他自己都沒想過。
“儒是治國之術(shù),但張良那樣的人,也能名垂青史?!?/p>
李瑄不會在意信奉什么,別說是道教,哪怕是一個和尚有才能,他會有三顧茅廬的誠意。
歷史對李泌的定位是謀士,軍事戰(zhàn)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