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監(jiān)察御史起身向李隆基勸諫。
“啟稟陛下,自高祖、太宗建立國家以來,從未有過十七歲為上將的例子,這不符合制度。”
禮部侍郎也出列拜道。
“啟稟陛下,雖李將軍有萬夫不當之勇,但未驗證指揮多軍的能力,如此輕易統(tǒng)帥大軍,恐釀成差錯。”
“啟稟陛下,李將軍在軍旅,應熟悉諸軍,增加閱歷,聯(lián)合致勝后,再統(tǒng)領大軍?!?/p>
“啟稟陛下,李將軍現(xiàn)不足以權(quán)以大軍,應選經(jīng)驗豐富者,充當大使?!?/p>
“啟稟陛下,現(xiàn)在任李將軍大權(quán),無異于拔苗助長……”
……
片刻時間,就有數(shù)十名文武大臣出來勸諫李隆基收回成命。
像是商量好一樣!
大唐皇帝雖有力排眾議的例子,但大多時候,都會聽從大臣們的建議,特別是如現(xiàn)在一般,這么多人出來反對,看起來還有止不住的趨勢。
在李隆基臉色變化的時候,韋堅起身到案前拜道:“啟稟陛下,臣認為李將軍軍功已足,且謀略勇武俱全,文學才能皆在,能勝任一軍。李將軍的功績傳遍天下,無人不服,聰明的人,都應該像陛下一樣,去認可李將軍。那些阻撓李將軍為將者,像是在阻撓軍功一樣。”
韋堅一番話sharen誅心,斥責那些臣子阻撓軍計。
這些人都和他不對付,八成是被李林甫授意。
韋堅很希望皇甫惟明能調(diào)任兵部尚書,來幫他緩解朝堂上李林甫的壓力。
韋堅話音落,又有幾名臣子站出來,支持李隆基的英明決定。
“右相,你是否認可李將軍權(quán)以軍事?”
臉色好不少的李隆基向李林甫問。
只要右相與左相意見統(tǒng)一,就可以實施此詔令。
“啟稟陛下,臣也認為李將軍之才,堪比衛(wèi)霍,足以勝任隴右節(jié)度使之職。陛下慧眼如炬,使其權(quán)事,理所應當。但臣擔心李瑄升職如此之快,到二十歲時,就無官可封,無爵可賜。這是臣唯一的顧慮?!?/p>
李林甫來到案前,表面上贊成李瑄任職隴右節(jié)度使,實際上用心歹毒。
一個人無官可封,無爵可賜的時候,金銀珠寶能滿足其需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