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覺得是不是自己!
越想越臉紅。
陪同李隆基的楊國忠對李瑄的才華羨慕嫉妒恨,他覺得李瑄好離譜??!
雖然他不太懂,但朗朗上口,一定又是佳作。
楊氏姐妹此時厭惡李瑄,李瑄詩寫得越好,她們就越難受。
裴寬、韋見素、楊慎矜等十幾名三品大臣,皆交口稱贊。
他們也在思索“那人”是誰?
“七郎,此詞中七郎尋找的人是誰?”
李隆基想不通,忍不住向李瑄問道。
“推行新法失敗,臣不能言明?!?/p>
李瑄輕聲回答道。
他的回答很容易讓李隆基和大臣們推測,那人不是指誰,而是新法。
李瑄沒有做到,所以才能寫下這首詩。
燈火闌珊處??!
這個時候,李隆基也沒有不高興。因為李瑄有感而發(fā)。
詩人通常以此為詩詞注入靈魂。
就像張九齡的《感遇》一樣,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恰恰證明了李瑄的忠貞!
實際上,李瑄的那人不僅僅是這樣,他不能表露出來。
不過楊玉環(huán)還是沉浸在自己編織的幻想之中。
也有文人在不久后,會推倒“那人”,但仍舊是莫衷一是。
有人說,那人是明君,是年輕時的李隆基。
有人說,那人是李瑄自己。
有人說,那人是李瑄想得到又無法得到的意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