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安仁坊的時候,李瑄下令隊伍停下。
他親自扶著李隆基下龍輦,就近與百姓交談。
那些百姓們誠惶誠恐,為能與小相公說話而激動。
旁邊的李隆基只能苦笑。
他覺得李瑄虛偽,在裝模作樣。
殊不知,一個政治家,就應該裝模作樣。
如果裝都懶得裝,整天趾高氣揚,不可一世,一定不會長久。
停下一刻鐘后,在黃昏之時,李瑄再次扶著李隆基登上龍輦。
隊伍綿延整條街道。
除了楊國忠和楊氏,那些被俘虜?shù)纳锨衍?,也被百姓指責怒罵,喊殺聲一片。
這樣奸yin擄掠的禽獸,就應該直接殺死。
嚇得叛軍縮著脖子,以為等游街完,李瑄就會處死他們。
但此刻他們手被綁住,幾乎每一名叛軍,都有一名龍武軍士卒攜刀看押,沒有任何制造騷亂的可能,只能聽天由命。
就這樣,李瑄在萬民的擁戴下,一路走到太極宮的朱雀門。
天策上將,秦王,尚書令
這一次youxing天街,向長安釋放君主和睦的信號。
不久后,長安傳出李隆基與李瑄之間的關系就像是周文王與呂尚、齊桓公與管仲一樣。
圣人年邁,積勞成疾,需要頤養(yǎng)天年,故將軍政大事全部托付給李瑄。
李瑄歸長安后,有一些人心情復雜。
比如奉儒守官的杜甫,他所從小接受的思想,讓他難以接受這樣的行徑。
雖然他一直寫詩諷刺李隆基,但更多的是希望國家重新強大,像回到開元時期一樣,百姓安居樂業(yè)。
李瑄或許能做到,然初衷已與杜甫偏遠。
不過杜甫還是希望不論如何,李瑄還是能如曾經(jīng)一般。
李瑄所描繪的藍圖,讓杜甫心馳神往。
君輕民重,簡單的幾個字,哪個統(tǒng)治者能做到,那個統(tǒng)治者就是天道。
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國家處境中,杜甫攜帶家人從洛陽逃亡長安,這一年,他的詩歌再次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