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忠向李隆基回答道。
他已經(jīng)忘記前兩天他才在朝堂上言“天子不能御駕親征”。
或許逃跑只是為保存實力,和之前的話并不矛盾。
劍南是楊國忠的地盤,他覺得在劍南,更容易掌握權(quán)勢。
“那不是棄長安和百姓而逃嗎?自古有拋棄都城的皇帝嗎?”
李隆基驚望楊國忠,言語充滿質(zhì)疑。
“圣人非拋棄都城百姓,而是權(quán)宜之計。您要不離開,正中李賊和安賊下懷。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只要有幾百個壯士扼守道路,即便是千軍萬馬也不得過。您在蜀地指揮天下,待收復長安,再班師回朝?!?/p>
楊國忠說著說著,兩行熱淚流出:“現(xiàn)形勢迫在眉睫,臣知圣人不懼死亡,但圣人要為蒼生考慮。如果您與長安共存亡,誰能拯救天下嗎?”
他知道李隆基死鴨子嘴死硬,故意給李隆基一個臺階下。
李隆基一聽生啊,死啊的,心驚膽戰(zhàn)。
他敢御駕親征,但不敢面對死亡。
如果是平民百姓,老病的時候,或許能坦然面對死亡。
但越有權(quán)勢的人,越害怕死亡,不存在活夠了,享樂夠了。
權(quán)力的滋味,深入骨髓。
李隆基就是不愿放下權(quán)力,不想死的人。
“為蒼生,我只能暫避蜀地。”
李隆基嘆口氣。
“圣人只能帶少部分人離開,否則整個長安會亂,圣人就會有危險。”
楊國忠又向李隆基提醒道,將一些準備事宜告訴李隆基。
李隆基點了點頭。
岌岌可危,他沒有時間準備。
做出這個決定十分困難!
當天,李隆基下令封鎖潼關(guān)失守的消息,并令人點燃驪山烽火,給長安王公大臣一種錯覺。
翌日一早,李隆基到勤政務(wù)本樓召見群臣。
他再次表達自己要御駕親征。
楊國忠沒有阻攔,君臣唱雙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