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這才表達他不看好高仙芝去攻擊大食的想法。
高仙芝是不錯,但世人都知道,和李瑄一比,嫩太多了。
高仙芝擒的可汗只是西逃的余孽,還不如一個突厥部落。
攻破的國家只是十幾萬人的小國,和吐蕃這種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世人甚至認為是李瑄發(fā)動大非川之戰(zhàn),殲滅吐蕃數(shù)十萬大軍,才讓高仙芝滅掉小勃律。
“高仙芝有無可能憑借士氣,趁著大食改朝換代,元氣大傷的時候,將大食驅(qū)逐出昭武九姓故地?”
李隆基依舊認為高仙芝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名將。
“老奴不通軍事,不敢否定一個名將。但國家有韓信、李靖,何必用彭越、馮異這樣的人呢?”
高力士向李隆基暗示道。
基于對李瑄的信任,他認為李瑄到達西域,將大食趕出昭武故地,十拿九穩(wěn)。
而高仙芝,只打過一些小戰(zhàn)。
未如李瑄一樣,參加過滅突厥之戰(zhàn),主持雙方超過五十多萬兵馬,二十多萬騎兵的大非川之戰(zhàn),并全殲對手。
雖然地域不同。
但李瑄已經(jīng)證明了,他能在草原,雪域高原,攻堅戰(zhàn)、山地戰(zhàn)、海洋上的馳騁。
“力士說這些,我會考慮的。天水王深知大食,是一個好的選擇!”
李隆基只是點了點頭,但沒有立刻答應高力士的請求。
高力士明白李瑄剛罷相,李隆基心中有芥蒂。
許多人不希望李瑄再拜相。
包括一些權(quán)貴!
但在大唐,李隆基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只要他認真,沒有人敢說話。
李瑄和別的大臣不同,復雜的性格,長袖善舞的舉止,使李瑄沒有像其他宰相一樣罷相后被貶出長安。
其實,如李瑄這樣的軍功入相者,即便被貶,也很可能和張說罷相一樣,貶為某個邊鎮(zhèn)的節(jié)度使。
在高力士與李隆基談論完畢后,右相楊國忠來求見李隆基。
“拜見圣人!”
楊國忠向李隆基拜道。
“國忠因何而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