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建議在常平糧食的基礎(chǔ)上,折算糧食的本錢,以一成的利率借給百姓,救助那些貧困的農(nóng)民。這樣不僅能增加國家的收入,還能達(dá)到國不加賦而民用足……”
李瑄改進(jìn)后世的“青苗法”,告知李隆基。
后世王安石變法,絕對是以百姓和國家角度出發(fā)的。
但還是低估了下方官吏的欲望,和食古不化的保守派阻撓。
青苗法以國家低利率放貸百姓,讓貧苦百姓得以靠著借國家的糧食,渡過最困難的歲月。
而百分之十的利率,兩年下來也不會有多少。
反正常平糧倉放著也是放著,不如資助百姓。
到頭來國家會有更多糧食入倉。
不排除“血本無歸”的情況,但李瑄相信絕對是少數(shù),增加的利息可以輕易平掉血本無歸的糧食。
真正有困難的百姓,調(diào)查屬實(shí),寬限幾年也無所謂。
“啪……”
李隆基同樣思索片刻,而后猛然一拍玉案,道:“姚元之是救時宰相,卿最起碼是管仲、晏嬰。”
李瑄提出的政策,讓李隆基深以為妙。
他之前怎么就沒想到呢!
在李隆基心中,只要能讓百姓獲利,只要能提升他在民間的聲望,就是極佳的計策。
“臣不敢當(dāng)。此法雖表面上利國利民。實(shí)際上也有害處!”
李瑄是一個見證歷史,熟知?dú)v史的人。所以能先知先覺。
他不會什么科技,他只想用自己的知識,讓百姓過得更好。
他想在這個時代留下腳??!
“如此大法?何有害處???難道各縣常平倉的糧食不夠嗎?”
李隆基疑惑,他想來想去,也沒想到有什么壞處。
“必有官吏借機(jī)貪腐,層層加息。把原本不高的利息,抬至百姓負(fù)擔(dān)不起?!?/p>
“也會有官吏為升遷,擅自提高利息,得到更多糧食,作為自己的政績?!?/p>
“這些都會導(dǎo)致此法發(fā)展成官方的高利貸,使百姓家破人亡?!?/p>
李瑄將青苗法的害處告訴李隆基。
說白了,還是人心欲望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