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和守捉,以后會改為振武軍,進駐石堡城。
現在石堡城雖然沒有什么戰(zhàn)略價值,但卻是河湟之地到青海的要道,可以作為監(jiān)視之用。
隴右其他軍如寧塞軍、振威軍、合川守捉,也都離開寧塞、西平郡。
它們雖然只有五百到一千人,但這種小軍、守捉的意義,就是為了遙控戍堡,巡查邊界。
否則就不能算是邊軍。
李瑄將合川守捉調到烏海城,這實際上是蘇毗的國境,但此要道一定要掌控在大唐的手中,蘇毗也不會說什么。
將振威軍調到伏羅川,將寧塞軍改為臨蕃軍,調到茶卡鹽湖西北的烏蘭地區(qū)。
最后是計劃新建立在柏海的三支軍隊,神威軍、綏戎軍、定戎軍。
這其中的重點是神威軍。
這一個月來,李瑄考慮再三,突然覺得神威軍的名字不好,他準備不取神威這個名義,而是改為神策軍。
接下來的一兩年,李瑄要想方設法入相。
去長安不能把親衛(wèi)帶上,因為李隆基會讓金吾衛(wèi)護衛(wèi)他,最多帶幾個貼身的衛(wèi)士,或者招募奴仆。
一共一萬五千人的神策軍,駐扎在水草肥沃的柏海,還有牛羊享用。
李瑄準備將親衛(wèi),留在神策軍,組成神策軍的骨架。
由臨洮軍副使南霽云,為神策第一任軍使。
以李晟為神策軍副使,張萬福為神策軍副使。
裴瓔在神策軍為騎將,其他神策衛(wèi),立跳蕩功者,皆為神策、綏戎、定戎三軍的衙將、郎將,未立者為押官。
李瑄提拔一名叫曲環(huán)的河源軍副使為定戎軍使,他在戰(zhàn)斗中非常勇猛,值得提拔。
提拔河西掌書記段秀實為綏戎軍使,計劃綏戎軍比定戎軍多兩千人馬。
在僚屬中,段秀實是讓李瑄放心為將的人。
他要以神策為基,定戎、綏戎為兩翼,這兩萬多兵馬成為鎮(zhèn)守吐蕃的第一防線。
將來起事的時候,也能為他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