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瑄視察玉門關(guān)的防務(wù)、倉庫。
雖然此已不做重城防守,但基本的守衛(wèi),卻不能懈怠。
敦煌,雖然面積廣大。但出玉門關(guān)往西的敦煌郡,就不再是漢人的地盤了。
在西域雖有漢人移民,但胡人更多。
大唐在西域的控制力度,遠遠不如河西走廊。
河西道,不僅僅是河西走廊五郡,還包括出陽關(guān)、玉門關(guān)后伊吾郡(今哈密),交合郡(今吐魯番)。
但是河西節(jié)度使諸軍、諸守捉,沒有一兵一卒駐扎在出玉門關(guān)后的半個敦煌郡和伊吾郡、交合郡。
那里的胡人,高度自治,有自己的兵士,只需要按時繳納稅收即可。
“安將軍,據(jù)說商人對出玉門關(guān)到高昌,出陽關(guān)到龜茲的道路,又愛又恨?;脑c沙漠,成為許多商人的墳?zāi)?。我覺得以后可以在這片荒原沙漠上,設(shè)立數(shù)十個戍堡,一戍五十人到百人,將通暢的商路徹底打通,讓商人沒有顧忌地入大唐,你覺得如何?”
出玉門關(guān)后,李瑄策馬在茫茫沙漠上,這里偶爾有個驛站,且驛站相隔甚遠。
他將這個想法告訴安元貞。
“李帥如此,確實能吸引更多商人到河西。但當(dāng)前我玉門軍人手不足,連一條道的戍堡,恐怕都無法建立?!?/p>
安元貞向李瑄回答道。
建立五千兵力的戍堡群,難道只需要五千士兵嗎?
肯定不是!
特別是沙漠中的戍堡,日常的生活用品,物資,水,運送的時候都很麻煩。
最起碼還有一支五千人的車隊,不斷地為這些戍堡提供水、糧食等物資。
而且這些戍堡建設(shè)起來,也頗費功夫。
這也是大唐沒有徹底將荒原沙漠打通的原因。
“有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安將軍做好心理準備,我會籌劃一番。”
李瑄目光直視西方。
他知道,按照歷史。安史之亂后,華夏將永遠失去中亞,來自西方的一位“神”,將永遠停留在那里,教化那里的人。
現(xiàn)在中亞許多人說漢語,學(xué)漢語,懂儒術(shù)。但浩劫過后,白發(fā)孤城,人們會忘了那字正腔圓的語言。
哪怕是西域,也會在很久很久才能收復(fù)。
所以李瑄要將西域與河西走廊更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以便日后經(jīng)營和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