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裴寬與李瑄一起檢舉王鉷,讓李隆基意識到裴寬的“務實”風采。
一直以來,李隆基都對裴寬十分寵信,不然也不會寫下“德比岱云布,心似晉水清”。
裴寬獻出王鉷“影響軍心”、“欺壓百姓”的證據(jù),在李隆基心中一錘定音。
左相是門下省的首吏,是固定宰相位置,不能長時間空缺。
李隆基想來想去,裴寬比陳希烈更合適。
而這一事件,讓朝野看到李瑄的手段。
敢于直接打擊李林甫的權威,防止李林甫專權。
而王鉷的倒臺,也使李瑄獲得朝野,特別是黎民百姓的好評。
因為王鉷對百姓的傷害,不單單是收取戰(zhàn)死邊軍租庸,還有以“運費”為由加重百姓的負擔。
而隨著王鉷貶逐,這些“運費”自然會被新吏取消。
本很難傳到軍中的事情,因為這么一鬧,必然會傳到軍中。
這看似干涉不到現(xiàn)役軍人的利益,但有一種心境叫“狐兔之悲”。
李瑄上奏影響軍心絲毫不夸張,因為這種心境一產(chǎn)生,必會使一部分士兵畏死。
對李適之來說,李瑄做的事情,并不感覺到驚訝。
從金礦事件;蕭炅案;算計楊璹,肅清大理寺;吏部大案;再到這一次的案子,都是李瑄一手策劃。
他們一直認為李林甫會推薦陳希烈為宰相,現(xiàn)在卻硬生生改變這樣的結局。
李適之由衷的感覺到高興,因為李瑄在朝堂上又有新的援助。
裴寬完全擺脫太子黨的嫌疑。
他心知若無李瑄,宰相難得,必會在一些重要事件上,傾斜李瑄。
李林甫無法專權,打擊李瑄的概率更低。
同時,李適之通知他們的姻親,堂兄弟一脈,要謹慎而不犯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李適之丑話說在前面,如果真犯下罪行,他會大義滅親。如果是被冤枉,必討回公道。
至于李林甫的心態(tài),自然是愈發(fā)憤懣,自下朝后,茶飯不思,徹夜未眠。
第二日,李林甫雖神情疲憊,卻依然堅持朝會。
他看到新拜相的裴寬在朝堂有理有據(jù)地論政,那場景似曾相識,恍惚間,將裴寬當成老對手張九齡。
又看到李隆基主動以芝麻大的小事,詢問李瑄,看李瑄侃侃而談,大臣們以笏擊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