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至中年,王忠嗣趨于成熟。
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勝利,上惜國力,下憐士卒。
“大夫英明?!?/p>
張齊丘訕訕一笑,拱手說道。
“大夫,寧遠將軍來拜會您的時候,您未見他一面,他畢竟是左相的兒子。今又立下軍功,需不需要召他前來?!?/p>
李光弼向王忠嗣提醒:“左相是賢明的人,陳將軍被突然調(diào)走,似有因果。”
“不必了,下次有公務的時候再行召見?!?/p>
王忠嗣搖了搖頭,他不在意這種細節(jié)。
……
羅興失蹤
三天后,節(jié)度使府下發(fā)的軍功獎勵和三百頭羊,運送到豐安軍城。
軍人立功受賞,已經(jīng)寫入法律中。功勞稍大以絹賞,普通軍功以錢賞。
由主將簽字,判官執(zhí)行,分發(fā)給殺敵立功的騎士。
朔方節(jié)度使判官奉命來到豐安軍,他當著李瑄和衙將們的面,將王忠嗣訓示告知盧瑜,令盧瑜面色如土,下不來臺。
前幾天柳錫勸說過盧瑜,但盧瑜不領情。
顯然,常在朔方的柳錫,更了解王忠嗣。
柳錫的內(nèi)心無波瀾,只是對盧瑜更加失望。
“將軍,五百只羊,剛好夠全軍食用。三百只羊,卻不夠士兵分享。屬下建議將這些羊圈養(yǎng)在黃河對岸。軍中每操比練,勝者得羊?!?/p>
送走節(jié)度使判官,盧瑜召諸衙將至軍府。
李瑄趁機向盧瑜請示道。
他是大唐最了解王忠嗣的人,所以敢明目張膽射傷皋蘭州的騎兵。
史書上對王忠嗣的記載鮮明。
四十歲前的王忠嗣,與四十歲后的王忠嗣,判若兩人。
以至于這個時代的人看王忠嗣不透徹。
時人對王忠嗣的印象是猛將,驍帥。
止戈為武,滅后突厥的前后,王忠嗣心中已有一種xiong懷天下的仁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