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元年間,李祎由文至武,任隴西節(jié)度使,千里奔襲,以極小的代價,拿下唐、吐蕃邊境最重要的要塞,石堡城,使大唐完成對吐蕃的戰(zhàn)略主動,反守為攻。
后又大破奚、契丹,功績卓著,是當之無愧的名將。
若論對大唐的戰(zhàn)略貢獻,李祎在當代僅次于王忠嗣。
“信安王是宗室的楷模,臣一直希望能如同霍去病一樣,封狼居胥,為圣人開疆萬里?!?/p>
李瑄向李隆基表達心跡,他懂李隆基的意思。
李隆基希望宗室中,能再出現(xiàn)信安王李祎那樣的名將。
李瑄本不想窮兵黷武,但他更清楚李隆基的喜好。
王忠嗣在幾年后是怎么失勢的?
阻撓邊功!
誰敢在這個時候說出“鑄劍為犁”,李隆基一定會將其攆出長安。
李瑄想要掌權,一定要貫徹李隆基的意志。
“七郎志大,然霍去病的功績,可不是容易做到的。突厥已如沖風之末,不遠矣!”
說這話的時候,代表李隆基已經(jīng)開始考驗李瑄的武略、眼界。
“圣人英明,突厥汗國覆滅已是時間問題。然草原諸部,回紇最強,麾下控弦之士十萬,制度分明,回紇首領骨力裴羅,果決而英勇,其子磨延啜精明而睿智。他們必然會盡擁匈奴故地,成為草原新霸主?!?/p>
李瑄微微思考后,向李隆基回答道。
“七郎真有遠見!”
李隆基驚訝,因為李瑄的話,與王忠嗣上書幾乎一致。
王忠嗣也認為,拔悉密和葛邏祿不足與回紇爭鋒,如果滅掉突厥,回紇會盡擁匈奴故地。
“七郎覺得要如何去做?可暢所欲言,不必顧忌?!崩盥』謫柌哂诶瞵u。
“草原部族,逐水草而居,不易控制。且我大唐當今大敵為反復無常的吐蕃,和變數(shù)橫生的西域。國家雖然興盛,然樹敵太多,并非是明智的。圣人可向回紇部落許諾,準許他們建立回紇汗國,盡擁匈奴故地。但必須年年向大唐進貢優(yōu)質馬匹,貂皮?!?/p>
李瑄向李隆基建議道。
在歷史上的天寶年間,回紇是大唐名義上的藩屬,雖然接受冊封,但回紇在政治、軍事上,完全自主。
所以安史之亂的時候,回紇也想從大唐撈一些利益。
鑒于歷史上與回紇關系總體還算融洽,李瑄不會建議李隆基對回紇動武。
“突厥一直死灰復燃,一遇變故,便寇我邊境,奪我百姓,窺我財物。回紇如果建國,是否會和突厥一樣,見利忘義?”
李隆基擔憂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