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百姓都在田內(nèi)耕作忙碌。
只是不知道他們的身份,為良家,還是佃戶,亦或者為農(nóng)奴……
現(xiàn)王昌齡已經(jīng)將近花甲之年。
他的詩幾乎已經(jīng)登峰造極境。
七絕圣手王昌齡,他以邊塞詩,家喻戶曉;又能寫下宮怨詩,意味深長;他的送別詩不下于李白。
七絕之美,五古之嚴;風格遒勁。
是當世最頂尖的大詩人。
縱觀王昌齡的一生,可以用大起大落,起伏不定來形容。
他年輕的時候,在嵩山學了幾年道士。
覺得修道沒意思后,他又到河東游歷。
看邊塞風光。
不久后,他又到河西隴右,準備從軍邊塞。
那個時候,投筆從戎,是每一個詩人文人的夢想。
可惜當時邊境無戰(zhàn)事,游覽一圈邊塞后,王昌齡又回到長安周邊的藍田縣,開始收住心思,準備科舉。
僅僅一次,王昌齡就進士及第。
只是在秘書省為一校書郎。
這一年,王昌齡而立。
但四年后,他再次參加一次考試,登科得以出任縣尉。
隨后就是被貶嶺南,又遇到大赦天下而還。
然后又被任為江寧丞。
一個大才子、大詩人,在一個縣丞的位置上待八年,無人問津。
還是李瑄拜相的時候,才將王昌齡撈回來,任殿中侍御史。
李瑄無疑是王昌齡的恩相。
自那以后,王昌齡受李瑄的影響,激進變革,死跟李瑄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