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是李隆基剛離開,李亨就會在大臣們都慫恿將他殺死。
李亨也一定會干這種獲取名望的事情。
此時的興慶殿的最前方,站著一個本不該在此的人物。
太子李亨!
這是李亨太子以來,李隆基首次批準他參與朝政。
說明李隆基御駕親征的想法,可能不再是說說而已。
李亨心中竊喜,二十年了,他終于站在這里。
但他的目標可不僅僅是站在這下面。
“陛下不可……國家危難,天子應該坐鎮(zhèn)中央?!?/p>
“陛下萬萬不可……”
楊國忠的黨羽也站出來跪在地上勸諫。
直到現在,還有大臣認為潼關能守住。
畢竟大家都去過洛陽,“飛鳥不可渡”的天下第一雄關,深入人心。
但不管是哥舒翰,還是郭子儀、李光弼,都提出據險而守,持久疲敵,伺機而出的戰(zhàn)略,可楊國忠只為自己,根本不聽。
現在楊國忠就是抱著能活一天是一天,能富貴一天是一天的心思。
只要他還有權力,哪管兩京古道的餓殍遍地?
“安賊一胡兒,竟然踐踏我大唐之宮殿,yinluan宮女嬪妃。有唐一百四十年來,從未有過如此奇恥大辱?!?/p>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雖老,但也想有光復洛陽的志向。將士們見我御駕親征,定會人人拼死,將安賊打敗,將祖宗的基業(yè)奪回來!”
李隆基沒有被楊國忠的勸諫所動。
“太子,請您勸說一下陛下啊!”
楊國忠看自己的勸諫沒用,眼睛一轉,反其道而行之向李亨說道。
李亨太想監(jiān)國了,聽李隆基這么一說,他耐不住性子,以為機會來了,向楊國忠發(fā)難:“啟奏陛下,安祿山深受朝廷恩寵,造反毫無道理可言,右相與安祿山不和,以至于積怨越來越深,總想置安祿山于死地。如此相逼,以逆賊得以口實,以清君側之名,在范陽起兵。另李賊與右相仇怨,也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他也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如今洛陽失守,靈寶大敗,金城無消息,宰相楊國忠焉能無過?”
李亨直接將安祿山叛亂和李瑄叛亂的過錯全部算在楊國忠的頭上。
他認為只要殺死楊國忠,最起碼李瑄沒有叛亂的理由。
如果李瑄繼續(xù)進軍長安,會被天下人詬病。
但李隆基只是看著李亨侃侃而談,沉默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