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算術全對。
裴遵慶、李峴等閱卷官一致認為,此考生當為進士第一名。
同時,共議二十四名為進士。
李隆基沒有興趣進行殿試,自開元后期以后,許多狀元都由主考官和宰相推舉。
所以一場會試,就會決出勝負。
確認沒問題以后,李瑄拿著二十四張謄錄試卷,到中書門下堂。
在李林甫、裴寬的見證下,彌封被去除,露出二十四名進士的籍貫、姓名。
進士第一名,是一名叫做封甲的人,籍貫余姚郡。
看樣子不像是士族出身。
其他進士者為楊譽、包何、李嘉佑等。
李林甫全程黑著臉,李瑄也不管他,抄錄名字后,由宰相一同簽字,派人到貢院外發(fā)榜。
同時,寫一份文書,明日呈給李隆基。
如果李隆基心情好,會與進士們見一面,勉勵幾句。
科舉取的是“士”,想要當官,還要入等,等待吏部銓選。
銓選合格才能為官!
這期間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更長時間。
不過李瑄已經在加速推進入等的進士,由裴遵慶銓選考試。
合格以后,派往地方為縣尉、縣丞。
以后的縣尉、縣丞,優(yōu)先用士,而非優(yōu)先門蔭入仕者。
貢院張榜之日,無數學子滿懷期待。
希望與失望徘徊。
數千人從五湖四海入長安參加科舉。士族要么想捍衛(wèi)家族的榮譽,要么想重憶榮光。
而貧寒的文人,卻想入士流,光宗耀祖,出人頭地。
千軍萬馬獨木橋,通過鄉(xiāng)貢才能參加科舉,幾乎沒有濫竽充數者。
然競爭太激烈,進士的名額太少,無數人看到榜單后失望。
“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