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赦免楊璹的罪過。
楊奇、齊澣等采訪使,先召回長安問罪。
派遣監(jiān)察御史,到各郡縣監(jiān)察那些地方官吏。
李隆基又讓李適之選擇賢良方正之吏,重新將吏部支撐起來。
其他都好說,吏部尚書空缺!
這讓韋堅眼睛放光,他只要能當上吏部尚書,就很可能進而為相。
李適之向韋堅承諾,一有機會,就向圣人推薦他。
韋堅也表示入相后,幫助左相全力對付李林甫。
政壇的動蕩,震動長安。
這一切發(fā)生的太快,止的又太快。
等長安的士大夫、權(quán)貴反應(yīng)過來時,李林甫已失去吏部尚書的位置,吏部發(fā)生大地震,幾乎停擺。
這是不是意味著李林甫失寵?李適之要取而代之?
不論如何,在此消彼長下,李適之的權(quán)勢又大一分。
同時,讓世人見證李適之的手腕。
畢竟一切的源頭,都要從楊璹向李適之請罪開始……
可以想象,明日左相府門前,必賓客如云!
……
歲暮之夜,李適之從興慶宮回府,將消息告訴李瑄。
這個結(jié)果說實話出乎他意料,歷史上的“兵部受賄”案,李隆基為了面子,最終只是警告一下,然后赦免兵部的官員。唯有李適之進入罷相的倒計時。
現(xiàn)在李隆基卻不顧面子,把吏部掏空。
李瑄敢肯定,李隆基絕對沒有放棄李林甫,還會繼續(xù)信任他。
因為歷史上的天寶三載,李隆基準備將政事全部托付于李林甫,自己安心享樂,高力士勸諫,卻被李隆基訓斥,從此的十年間,高力士再也不敢論國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