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們恨不能與王維同席。
但李瑄的《早春贈王補闕》,被他們記下,不需多久,就可傳遍長安。
茶肆的管店博士,立刻請文人重書李瑄的詩作,掛于大堂之中。
酒館茶肆青樓,一經(jīng)名作問世,必然會受文人光顧,日進斗金。
管店承諾李瑄和王維,茶點皆免,以謝名作誕生。
“不知七郎是否還有其他佳作?”
交一個詩人朋友,在不了解詩人的情況下,定要詢問這一點,了解風(fēng)格。
通常有“以詩歌識人”之說。
“以前寫過幾首,不過都一些信筆涂鴉之作?!?/p>
李瑄謙遜地向王維回答。
王維立刻請李瑄將之前的詩讀出來。
李瑄將崔涂的《幽蘭》,鄭燮的《竹石》,王安石的《梅花》,楊萬里的《小池》,四首后世佳作托出。
前三首是借物言志,《小池》為清新愜意的小詩。
王維越聽,臉上越凝重,他再請管店拿紙筆,要將這四首詩記下來,回去細細欣賞。
周圍的人得知左相七郎還有其他詩,紛紛過來拜讀、記錄。
梅、蘭、竹、荷,全部是詠物詩,文人們都覺得李瑄高雅,如古代君子一樣。
“七郎雖詩不多,卻首首佳作,真難得啊!這樣的詩,當(dāng)流傳于世。”
王維好奇李瑄這么有才華,為何不顯山不露水。
長安的士人對李瑄的印象,一般都是好勇斗狠的紈绔子弟。
“不敢當(dāng)。”
李瑄哂笑一聲。
雖然心中尷尬,但詩歌引動盛唐氣象,只有詩歌,配得上大唐的飛揚。
李瑄建立名望,必須從詩歌開始。
觀春雨,飲明月茶。兩人未討論朝堂政治,只風(fēng)雅文說,討論山河廣闊。
因為李瑄知道,王維性格淡泊曠達,并不刻意追求仕進。當(dāng)今李林甫只手遮天,身為諫官的王維只能明哲保身,政治上中平守拙。
不久后,王維就要經(jīng)營他的“輞川別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