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阿拉伯不再是一個國家。
李隆基認為艾瑪·阿拔斯一個起義軍的新繼任者,會畏懼大唐的天威,任由他拿捏。
殊不知在詔書到達大食的時候,艾瑪·阿拔斯率軍攻占大馬士革,推翻伍麥葉王朝統(tǒng)治。以艾布·阿拔斯為首的哈希姆家族利用人民起義的成果,被擁立為哈里發(fā)。
開國君主沒一個簡單的,艾瑪·阿拔斯可是自稱“薩法赫”,此為屠夫之意。
意思是要鐵血統(tǒng)治大食,李隆基的詔書,不僅不會讓新銳的艾瑪·阿拔斯俯首稱臣,還會讓他憤怒。
黑衣大食出使大唐,從來都是平等的禮節(jié)。
大唐憑什么統(tǒng)治大食?
他們認為自己高貴不可侵犯,李隆基這種無疑是對他們的褻瀆。
哪怕戰(zhàn)勝吐蕃也不能,因為他們心中有至高無上的神祗。
……
天寶八載的科舉,李瑄錄取進士足足六十八人。
震驚朝野!
因為科舉錄取的進士,往往是二三十人。
同時,吏部銓選官吏全部完成。
因為趙奉章考核掉的官吏,有數(shù)百人。
李瑄優(yōu)先將諸科及第者、進士,安排到地方為官,然后才是門蔭入仕者。
平民百姓科舉通往仕途的道路更寬。
許多本無法及第者,都能踏上仕途。
他們的質(zhì)量,遠遠超過門蔭入仕和舉薦入仕的官吏。
科舉入仕,包括明經(jīng)等在大唐的官員比例不到百分之十五。
這種比例太低,李瑄將來一定大幅度增加。
從明經(jīng)到進士,及第數(shù)量擴大是必然的。
如此情況下,更多的文人士子發(fā)奮讀書,因為他們心中的希望在變大。
當(dāng)然,李瑄也在天寶八載的科舉上,向文人士子提出“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能理念。
進士科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銳意進取的年輕人,甚至剛剛及冠。
他們天資聰穎,可能本就不適合做官,一輩子皓首窮經(jīng),對鏡白發(fā),是國家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