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其吃飯后,李玉瑩纏李瑄著講邊塞風光,她很想聽李瑄口中的波瀾壯闊。
李瑄耐心講了一個時辰,家人都默不作聲地在聽。
李霅有一子,今年才十二歲,名李鼎。
他非常崇拜李瑄,從幾年前就練弓馬騎射,揚言以后要跟隨李瑄與吐蕃人打仗。
李瑄只是笑笑,勉勵他。
深夜的時候,家人都回自己的院落睡覺,奴婢燈燭熄滅,李適之來到李瑄的房中。
“圣人召你回來,應(yīng)該是為忠嗣之事。那件事很大,太子現(xiàn)在還被禁足,七郎要慎重!”
坐在床榻上,李適之向李瑄說道。
他本來已不過問政事,但父子二人,和之前一樣,沒什么不能談的。
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太子李亨隨時會被廢。
其實在李適之心里,李亨最好被廢去太子之位。七郎還年輕,他怕李亨將來繼位后,清算七郎。
“王將軍在東宮與太子一起長大,世人皆認為他是太子黨,會在關(guān)鍵時刻擁立太子。他被算計是必然的。孩兒相信王將軍沒有不臣之心,但沒有用,得圣人相信才行。而圣人的脾氣父親應(yīng)該清楚,哪怕是王將軍被洗清冤屈,也不會再掌握軍權(quán)?!?/p>
“王將軍有恩于孩兒,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是我華夏的大義。今日通過我的勸說,圣人口風已經(jīng)松動,我有把握免王將軍一死?!?/p>
李瑄緩緩向李適之說道。
王忠嗣是李瑄最敬佩的名將。
《孫子兵法》上說: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城有所不攻。
王忠嗣不欲竭中國力以幸功名;不忍以萬人命易一官;謂石堡城得之不足制敵,失之未害于國。
這三點能做到,就是盛世名將。
亂世名將太多。
而盛世名將,卻寥寥無幾。
這也是李瑄敬佩王忠嗣的原因之一。
“七郎有道義,為父不及。”
李瑄決定幫助王忠嗣,就是幫助太子。李適之不再勸說。
“現(xiàn)圣人免去我鴻臚卿,任我為御史大夫,讓我審理這件案子。”
李瑄沒有隱瞞李適之。
“御史大夫是重職??!未及冠,先拜大夫,古今一人而已。以后文人就要叫七郎大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