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宮中的事,講給李適之聽。
并告訴李適之,圣人封他為豐安軍副使。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七郎正應(yīng)這句古話。”
入軍即為一軍副使,還是天子親自考驗,將來一定可以成為節(jié)度使,但李適之不免有些患得患失:“在戰(zhàn)場上,不可呈匹夫之勇,為將者,指揮千軍,排兵布陣,出奇制勝,這才是戰(zhàn)爭勝利的關(guān)鍵?!?/p>
李適之一直反對李瑄從低級軍官做起,就是怕李瑄跟愣頭青一樣,沖鋒在前。
縱然有關(guān)張的勇力,也不免馬失前蹄。
一軍副使,輔佐軍使指揮軍隊,不必要沖鋒陷陣。
“孩兒還要留著七尺身軀,做兼濟天下的大事,怎會不愛惜自己呢!”
雖與李適之的想法有些出入,但在離開長安之前,他不會反駁李適之。
李瑄知道李隆基信賴勇敢的將領(lǐng)。
當(dāng)初李林甫勸李隆基任用胡將,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漢人多文官為將,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所以蠻夷沒有被平息”。李林甫又夸贊“胡人驍健,哺育在馬背上,天性勇猛,性情純樸,如果感化他們,恩威并施,必使其忠心耿耿”。
李隆基深以認同李林甫所言。
“如此,為父便放心了?!?/p>
李適之點頭。
“父親,高翁告訴孩兒,豐安軍副使很可能是李林甫推薦?!?/p>
李瑄將這件事告訴李適之。
“什么!”
“老匹夫沒安好心。豐安軍使陳回光年前入京時來拜見我,當(dāng)時我還信賴他。現(xiàn)在看來,陳回光一定是李林甫的鷹犬?!?/p>
李適之勃然大怒。
他身為兵部尚書,軍使們?nèi)刖璧奖肯蛩雎殹?/p>
他以為陳回光從一個小卒,因戰(zhàn)功而升任將軍,會是一名宿將。
因厭惡李林甫,使李適之此時對陳回光極為唾棄。
“待七郎前豐安軍,為父便將陳回光調(diào)回京,安排在兵部任職。豐安軍還有一名副使,讓他接替豐安軍使的位置。七郎剛?cè)胃笔?,在沒有戰(zhàn)功的時候節(jié)制豐安軍,會惹來非議,讓圣人不滿?!?/p>
氣消以后,李適之的想法,與李瑄不謀而合。
“孩兒有自知之明。”
李瑄沒想過現(xiàn)在就掌握一軍,但李瑄總感覺哪里不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