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也有律法,規(guī)定官吏不得與商人私會,否則會遭受重懲!
市籍制是劃分商人的“等級制度”。一旦從商,那么就要到官府登記“市籍”,有市籍者,皆為賤民,后代更是不可以致仕,還有繁重的徭役。
“繁華離不開商貿,市籍制度已經(jīng)一千多年了,約束商人的發(fā)展,也遏制無數(shù)創(chuàng)造?!?/p>
“今時不同往日,國家西面的疆域,已至里海。這條絲綢之路上,遍地都是黃金,然而收獲往往由粟特人把持,漢人寥寥無幾。漢商也應該參與起來,走向絲綢之路,走到波斯,走到大食,走到拂菻……”
“商人和商人子弟不得從政,只要嚴遵這條鐵律,提醒商人地位,可促進國家發(fā)展與繁榮……”
李瑄向李峴解釋為什么提高商人的地位。
“秦王的目光是長遠的,下官會維護秦王的決議。全力準備明年的科舉事宜。”
李瑄的思想,連李峴都要絞盡腦汁去思考。
如果實不可行,李峴會勸諫。
但李峴總能從深層次的邏輯中,探知一二。
學無止境,沒有人嘗試過,并不代表一定是錯的。
能創(chuàng)造千古盛世的路,絕對是一條沒有人有過的道,之所以讓人覺得不可行,是因為路上遍布荊棘。
不敢嘗試,知難而退的人,永遠會跳入一個歷史的循環(huán)中。
排除萬難,敢為人先,才是成功的因素。
“右仆射,我準備將三省六部,改為三省九部,增農部、文部、商部,原六部二十四司也遠遠不夠,而九寺五監(jiān),明顯有多余,裁撤司農寺、鴻臚寺、將作監(jiān)、少府監(jiān)、太府寺、衛(wèi)尉寺、太常寺、光祿寺等…:”
李瑄向李峴提出更改官制框架,這是他召李峴入堂的原因。
說話的時候,李瑄將一份用天骨鶴體書寫的文書,交給李峴。
在李峴觀看文書的時候,向他解釋一些細節(jié)。
看似增設三部,但這并不是尸位素餐,也不會讓官位臃腫,增加財政負擔。
九寺五監(jiān)的職權與六部多有重疊,且多為皇室服務。這次官制改革中,李瑄發(fā)現(xiàn)嚴重問題。
即便九寺五監(jiān)和六部存在分工和制約,但李瑄認為某些寺完全可以并入諸部。
以農部代替原本的司農寺,為農業(yè)更加重視的同時,增設推廣棉花等農作物的司,官吏不應該只在長安翻閱卷宗。
另外,在黃土高原重新植樹,開墾荒地、規(guī)劃水果區(qū)域,培育農作物、牲畜的管理等等,都應由農部承擔。
文部,分印刷、造紙、編書、記錄等等,最主要的是關于鄉(xiāng)學、縣學、郡學的建設,這是長久的規(guī)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國家與歷史向上發(fā)展,離不開學業(yè)的普及,當完成“垂髫之倪,皆知禮讓”的事情,盛世才真正開始。
以后科舉會交由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