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詠月,哪怕是秋詞中,都難有比擬。
“憫農(nóng)……”
那士人取出一張紙,在燈燭下緩緩張開,將兩首詩念讀出來。
“這兩首詩,不如之前的名作?。 ?/p>
一名文人感嘆一聲。
他覺得此詩不是盛唐氣象,沒有大唐的飛揚(yáng)。
盛唐詩歌所表達(dá)的藝術(shù)性是積極向上的。
如“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的渾厚雄壯。
如“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的豪邁奔放。
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興象玲瓏。
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清新雅致。
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的暗藏玄機(jī),意境深遠(yuǎn)。
而兩首憫農(nóng),在眾人看來,藝術(shù)性不太高。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然此時杜甫卻自顧自地念一遍,深深地陷入思索之中。
他感覺到這兩首詩很特別,像是觸動他內(nèi)心深處一樣。
那種靈魂顫動,產(chǎn)生共鳴。
這兩首詩絕非不好,它表達(dá)的不是藝術(shù),而是一種思想。
語言雖通俗質(zhì)樸,但卻異常地厚重。
這不是空洞的說教,更不是無病的shenyin。
杜甫能理解詩中近似蘊(yùn)意深遠(yuǎn)的格言,還能看到李瑄在慨嘆之中,凝聚了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感情。
李相能將自己的筆落在如螻蟻一樣的百姓身上,肯定他們的勤勞,看到他們的艱辛,諷刺了王公貴族。
這對杜甫的震撼,甚至超過人人稱頌的《水調(diào)歌頭》。
心中復(fù)雜的杜甫,靈光一現(xiàn),似乎產(chǎn)生一些不同的想法。
雖杜甫還無法深入去體會,但杜甫心中已經(jīng)埋藏種子。
求什么功名呢?哪怕能在李相手下為流外官,刀筆吏,也心甘情愿。
“大家怎么看待常平新法,我們都是貧寒的文人,可以不必有顧慮?!?/p>
在杜甫思考《憫農(nóng)》的時候,文人士子討教常平新法。